美國賓州西徹斯特大學主管科研及師資發展的助理副校長洪朝輝,在紐約接受美國《世界日報》訪問時表示,目前至少已有10名中國留美學人出任美國各大學副院長、副校長以上的高級主管職務。
洪朝輝指出,自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美學人日增,在美國社會的地位也隨時間推移而改變,約可分四個階段:
第一是求學階段,時間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中國學人大多在這一階段“寒窗苦讀”,并在90年代初成功獲得各類博士學位。
第二是求職階段,時間在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他們大多順利地在各大學、科研機構和公司企業得到工作機會。
第三是求發展階段,時間在90年代中至90年代末。在此期間,他們中不少人成為大學終身教授或公司中級主管。
第四是求突破階段,時間在21世紀初。
洪朝輝說,在學界升任管理階層的中國學人,已形成一股群體力量,其主要成員包括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主管學生事務的助理院長程星、爾灣加大研究所助理所長陳勇、德州農工大學主管科研的助理副校長趙偉、馬里蘭州Towson大學研究所所長兼主管科研的助理副校長宮錦康、Kennesaw喬治亞州大教育學院院長萬毅平、Stevens Point威斯康辛大學文理學院副院長王進、佛州Nova Southeastern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長楊洪剛,以及洪朝輝等。
洪朝輝指出,中國學人在美國大學獲得終身教授的成功比率,相對較高,約60%至70%左右,“因為中國人在科研與教學能力上,大多高于美國教授的平均水平”。另外,大批中國學人出任美國大學系主任一級的職位,也能勝任。
他指出,要從終身教授或系主任,向院長和校長一級發展,需要跨越一個相對艱難的臺階,因為美國大學副院長以上的職位,往往是全職的行政職位,“需要經過全國公平、嚴格和激烈的競爭,主管復雜的人事和龐大的預算,這對一個中國人來說,其難度與挑戰顯而易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