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午間一小時·海外來風》播出
嘉賓:常俊池(留日回國人員)劉光耀(留日回國人員)
陳曉光(后樂寮事務室室長代理)
趙小春(留日學人)
余冬梅(留日學人)
王威(留日學人)
主持:林白
主持人:今天將為大家介紹的是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的情況。我們要提到一個名字,叫做“后樂寮”。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對于這樣一個名字感到有些陌生,但是在日本,在東京,后樂寮這個名字,對中國留學生來講就是大名鼎鼎,而且是非常親切的名字。后樂寮實際是日中友好會館的別館,是由日中雙方共同管理,專門為中國留學生提供各種學習、工作方便的留學生的公寓。在那里聚集了來自國內各行各業的不同背景、不同年齡、不同工作以及不同想法的中國留學生,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
首先為您介紹今天節目的兩位嘉賓,第一位是《人民中國》雜志社編輯常俊池女士。
主持人:您好,常女士。您在后樂寮住過,是吧?
常:1998年10月19號去的,1999年10月16號回來的。
主持人:呆會兒一定要好好介紹一下在后樂寮的生活。坐在常女士旁邊的是一位非常年輕英俊的先生。請您做個自我介紹。
劉:我叫劉光耀,在2000年的4月份到2001年的4月份在后樂寮居住了一年。
主持人:聽到“寮”,不知為什么腦子里出現一幅圖景,很像一個帶草棚頂的古色古香的建筑,實際上后樂寮是怎樣的呢?
常:實際是比較現代的,一個人一個房間,足以生活、學習,地下有食堂。
劉:中國的大師傅,做的是中國菜。
主持人:我們以前經常聽到留日的學生傳回來的各種信息,經常講到在東京房價非常昂貴。我們聽說還存在后樂寮這樣的地方多少有些令人驚奇,不知道都是什么樣的中國留學生聚集和居住在這里面?
劉:現在有公費的,還有自費的留學生。在我腦海里,后樂寮是一個家,它的各種硬件設施也非常完備,可以說條件非常優越,房價也很低,包括生活費,食堂的費用也很低。你在外面吃和在這里吃差得很多。
主持人:大家每天要上課要打工或者做其它事情,業余時間湊在一起,都做些什么呢?
劉:我在后樂寮一年,后樂寮有一位陳曉光老師,還有一個類似于大學里的學生會這么一個機構,我們叫寮生委員會(簡稱“寮委會”)。我有幸在這一年中擔任寮委會的一名委員。我們寮里的業余生活很溫馨,豐富多彩,比如說到周末了可以給大家放放錄像,包括中國近期出的片子。我們是通過和使館的教育處聯系,借過來給大家放一放,豐富大家的生活。此外,搞一些舞會,卡拉OK,這都是比較例行的。另外也為了幫助大家學習,還專門開辦了日語教室、英語教室。
常:后樂寮給我的感覺特別好,我覺得這一年能夠在后樂寮生活,真是沒有白去一次日本。
主持人:到這里我們已經說了這么長時間的后樂寮,我們此刻就把電話打到日本的后樂寮,來采訪一下在后樂寮那里的人們,尤其是陳曉光老師。(電話接通)
主持人:陳曉光老師,您好!
陳:你好!
主持人:很高興通過越洋長途電話直接對您進行采訪,題目是關于后樂寮,陳先生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后樂寮,尤其是先給我們講講它的創立背景和歷史,好不好?
陳:好,后樂寮的位置在日本東京中心地區——文京區,戰前曾經是偽滿洲國留日學生的輔導學會經營的,當時是專門接收偽滿洲國的中國留學生的宿舍,戰后由于經營上的困難這個協會就解散了,1953年之后又在這塊地方成立了善鄰會館,現在日本老的華僑都曾經在善鄰會館居住過。后樂寮正式的運營建成是1985年。1972年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1973年中國政府開始向日本派留學生,1980年根據兩國首腦會議決定成立了由中日兩國政府共同運營和管理的民間機構,叫日中友好會館,后樂寮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決定修建的。
主持人:后樂寮建成之后到目前,一共接待了多少來自國內的留學生?
陳:從1985年3月正式接收中國留日學生到現在17年了,一共接收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國留學生2543人。
主持人:已經相當多了。據我們所知,很多在后樂寮生活過的中國留學生,回國之后都成為各個行業的學術帶頭人,可以說后樂寮成果喜人。
陳:是。
主持人:后樂寮現在的設施和工作人員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陳:后樂寮地上是三層建筑,地下還有一層,一共是四層建筑,上面三層主要是學生居住的地方,都是單人房間,一共208個房間。地下有我們的食堂,還有圖書室、閱覽室,還有一些大家活動的設施。它主要是由兩國政府派出的工作人員在這里工作,中方由外交部、教育部和文化部派出的工作人員有七個。
主持人:陳先生,后樂寮既然是這么好的地方,為中國留學生提供這樣周到的服務,如果一些年輕的朋友將來去日本留學,也想有機會到后樂寮來學習、生活,他應該怎么樣來獲得機會呢?
陳:后樂寮的接收是有一定條件的,建寮初期主要是接收國內公派留學生,現在也接收一部分自費留學生還有一些華僑子弟,一般我們接收的是研究生和研究生以上的學者,本科生一般不接收。
主持人:陳先生,我想了解在日本是否還有其它的類似于后樂寮這樣,為中國留學生提供服務的基地呢?
陳:實際在日本還有很多為留學生提供住宿的地方,只有后樂寮是專門接收中國留學生的,它是在日本惟一的、最大的、中國留學生居住的地方。
主持人:陳先生負責后樂寮很多方面的工作,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后樂寮曾經有意識地組織過哪些相關活動,為中國留學生提供服務呢?
陳:后樂寮有一個組織,叫后樂寮寮生委員會,它配合我們做很多工作,具體工作的組織和實施都由我們跟他們一起商量,然后由寮生委員會來具體實施。今天我們也把寮生委員會的幾位成員請來,讓他們跟大家介紹一下情況。
主持人:各位能不能做一下簡要的自我介紹?
趙:我叫趙小春。我是北京國際關系學院派到日本的訪日學者,現在東京大學做課題研究,現在擔任后樂寮寮生委員會的委員長。
余:您好,我叫余冬梅。我是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的學生,我是普通寮生。我在國內時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工作。
王:您好,我叫王威,來自北京,到日本自費留學,這是第九年了,現在在早稻田大學讀博士學位。
主持人:余女士,您為什么會選擇后樂寮?
余:因為后樂寮是惟一的日本政府和中國政府聯合管理的學生宿舍,在這里中日政府機關團體還有很多友好交流活動,在這里能開闊視野,了解日中兩方面的信息。從生活方面考慮,這個寮管理得比較嚴格,24小時都有門衛把門,來客必須登記,閑雜人員一般進不來,比較安心。還有寮費比較便宜。
主持人:能不能講一下您自己在后樂寮生活的情況呢?
余:在這里面有公派生,有自費生,大家的生活情況差不多,白天忙學習,在寮里的活動主要是晚上或者周六、周日,我們每個人一個房間,房間里都配有電話、冰箱和被褥,半個月統一更換床單、被單,還有就是寮里的設備都比較好,比如洗澡間、洗衣機、烘干機,還有微波爐、電熨斗什么的,生活比較方便。
主持人:趙先生能不能講一下在后樂寮都參與過哪些具體活動呢?
趙:我們開展的活動是比較豐富的,一般有這么幾個方面:一個是比如說我們每周末都要搞一些娛樂活動,比如放錄像、放電影,我們每個月要組織兩次學術沙龍,因為這里住著很多學者、專家,都是各個學科有成就的學術帶頭人;另外后樂寮的事務室經常組織我們參觀,比如我們可以參觀日本國會開會開幕式,可以參觀日本自民黨的總部,每年還要搞民宿活動。
主持人:民宿?
趙:我們到日本普通的市民家庭居住一兩天,這樣同他們生活在一起,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體驗日本普通市民的生活。
主持人:組織這么多活動,作為寮生委員會的成員一定是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的。
趙:對。
主持人:那您是怎樣來做這些事情的?
趙:我們主要以募集的方式進行,比如我們七八月份要組織一次大型的活動,四十多人到長野縣去住三天左右時間,跟當地農民一起生活。有時間都可以自愿報名,會館方面給我們提供很大支持,我們只要交很少一部分錢就可以去,這對于我們了解日本社會,促進兩國人民友好起了很大的作用。
主持人:寮生們是否很樂于參加這樣的集體活動?
趙:那當然,征集名單,通知一貼出以后不到半天的時間就報滿了,很多沒有去的人還提出強烈的希望,但是因為我們名額有限,只能排在下一年再繼續安排。
主持人:此刻在后樂寮居住的中國留學生大概有多少人?
趙:大概有300多人。
主持人:這么多寮生,他們彼此的關系怎么樣?
趙:留學生之間的關系應當說還是比較融洽的。
王:后樂寮的寮生中不僅有中方人員,還有少量的華僑學生。另外在民族構成上很有特點,有蒙古族、滿族、回族、朝鮮族、維吾爾族,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寮生,所以說大家來自五湖四海,真的是很形象。但是寮生來自不同地區,身份不一樣,民族不一樣,這并不影響大家相互友好交流。我真覺得后樂寮像一個大家庭,生活中互相幫助的例子非常非常多。比如寮生感冒發燒,這種情況經常發生,但是寮里學醫的非常多,在國內都是主治醫師、教授這樣級別的,這些學醫寮生都是主動送醫送藥,幫助大家解決困難。另外我們寮委會自己組織了義務服務小組,有理發小組、語言教室小組,還有計算機咨詢小組,這些活動都是本著寮生之間的相互幫助,互相合作的精神成立的,不是以贏利為目的創辦的,我個人覺得后樂寮這種友好團結的精神已經成為基本的氛圍。
主持人:聽您這么一介紹,我們才知道原來如果寮生在這里有機會享受到專家級的、來自寮友們的支持。
王:真是這樣,在國內可能都做不到。
主持人:以上大家聽到的就是我們對正在日本學習生活的后樂寮的寮生的采訪,現在我們把采訪轉回到國內。
主持人:因為我們今天關注的是后樂寮,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也會有非常濃厚的興趣,請二位再介紹一下后樂寮其它方面的情況,比如說在后樂寮生活中,如何排遣思鄉之情呢?
常:因為這樣的機會很難得,我們去之前就想把學習搞得更好,收獲大一點,因為學習比較緊,閑下來的時候也要想想家里,孩子在干什么,家里的父母怎么樣了,身體好不好等等,也要想一想。我們住在后樂寮,“后樂”兩個字就是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來的,所以就有一種責任感。這不是說什么大話,因為后樂寮的老師和日方都盡量給我們創造了一些比較好的學習機會,和與日本人交流的機會。
劉:那個地方正好處在市中心。
主持人:據我所知,后樂寮的周圍分布著像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順天堂,還有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等十幾所著名的大學。
劉:是,文京區給人的感覺,相當于什么呢?大致相當于北京的海淀區那種感覺。
主持人:在日本,在后樂寮生活、學習的經歷給二位現在的事業、工作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常:像遵守紀律,過去我好像不太注意,回來之后我就自覺從自己做起吧,盡量不要破壞公共紀律,注意公共道德。
主持人:有這么多的中國同學聚在一起,相對來講可能異國他鄉的孤獨感沒有那么強烈,那么在你們的共同體會之中,中國在普通日本人、日本社會印象中是怎樣的形象?
常:一般的日本人對中國人印象還是可以,還是挺好的,像我們,尤其我們是后樂寮的寮生,他們就有點兒另眼相待,覺得我們都是國家的棟梁之才那種感覺。只不過,我1985年去過一次日本,那會兒日本人對中國的印象比這次去感覺還要好一些。
主持人:1985年感覺比現在更好一些?
常:那會兒他們對中國的印象只是覺得中國人比較土。現在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去日本的人挺多,有的人做的事情不太好,就等于是有一個人不好,就把中國人的形象都破壞了。
主持人:害群之馬。
劉:實際我想99%的中國人還是表現得非常好,在那里體現了咱們中國人優秀的一面了,只是極少的中國人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對這個我覺得應該全方位、客觀地看待,我也希望日本朋友也能夠非常全面地看待這些問題,不能說只看到一小點的東西就以點概面說你們中國人怎么樣,是吧?我覺得99%的中國人在日本表現非常良好,能夠把我們中國的風范帶過去。我在后樂寮生活,因為后樂寮有日方的工作人員,我們留學生跟他們處得還是非常友好的,他們對我們也非常客氣,我們對他們也非常友好,有什么事情也能非常融洽地商談解決。
主持人:后樂寮的寮生們在日本生活和工作期間,是不是非常關注國內的各種情況?
劉:對,大家也是來自各個專業的人,據我所知在后樂寮生活過的人大多數還要回國,都有一顆報國的心,希望為國家在本專業做出一些貢獻。
主持人:希望你們不僅帶來精深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能帶來日本人好的行為風范,傳給你們周圍更多的人。(供稿/陳曉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