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實在是一個見仁見智、無標準答案的問題。中國國際教育服務網曾就此題向社會公眾進行調查,結果是:在接受調查的3669人中,認為最佳時機是到國外讀高中、讀大學、讀研究生、先工作再留學的,分別占7%、25%、51%、17%。據業內專家確認,這個排序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然而,留學低齡化現象如今十分突出。在申請自費留學中,上世紀90年代平均年齡比80年代下降了10歲,中學生留學比例占總數已達70%以上,而且行情依然看漲。廣東一位企業家將年僅5歲的孩子送到國外上幼兒園,可謂創下留學低齡化之最。考察留學低齡化的成因,主要是:國外對中小學無入學資格標準,將來可回避國內的高考;中學留學無需“托福”成績,也不存在移民傾向,簽證容易;從小留學,學習語言和融入當地社會較快;國外教育機構如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頻頻舉行國際教育展,宣傳優惠就學,降低入學標準,起推波助瀾作用。對此,需要加以分析、研究與引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奉行“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大政策,先后派出近40萬留學生,其中1/3已學成歸國,對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發揮了巨大作用。在國際化、高層次人才培養上,也已形成“國內打基礎,國外去深造,回國再修練”的嶄新模式。我們“支持留學”,但并不意味贊成、支持中小學生出國留學。這是因為,成功的基礎教育都是由學校、家長和社會三位一體構成的。中小學生一般在六、七歲至十六歲左右,他們不具備較強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心智也未成熟。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愛護是誰也無法替代的,讓孩子一下子獨自到國外生活,在情感上難免會造成缺損,對孩子的心理素質培養不利。有鑒于基礎教育是一個國家、民族的國民文化教育,世界各國對中小學生留學也都一概采取不贊成、不支持、甚至不允許的政策。
現在,有些人把“留學低齡化”歸于對國內現行教育模式的失望和對國內基礎教育的回避,這是毫無根據的誤導。客觀地說,國內與西方一些國家的基礎教育模式雖然不同,但在我看來各有利弊。國內教育強調基礎知識的系統培養和訓練,因此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功要扎實一些。西方教育強調個人創造力的發揮,因此在個性化才能和創造力方面可能略勝一籌。一些在國內完成基礎教育的出國留學生,到了國外基本功的優勢逐漸顯現,加上西方教育的創新優勢,很快就會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教授,在談到自己成就時曾指出,中國西南聯大教我基礎扎實,知識嚴謹,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我創新方法,中外教育優勢互見,結合起來就會造成各種人才。況且,國內基礎教育目前正在抓緊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相信發展趨勢不會落后于西方。在中國基礎教育總體質量得到國際上普遍肯定的情況下,采取妄自菲薄的態度不足取。
還要看到,留學低齡化背后還隱藏、滲透著發達國家教育輸出的經濟原因。在發達國家,教育產業對GDP的直接貢獻率已達到6—7%,如美國僅教育服務一項每年創下收入高達2000億美元。美、英、加、澳等國在發展中國家大量招收學生,收取昂貴的學費,更是有利可圖。在英、加等國甚至有一些專門招收外國學生的學校,瞄準中國這座“金礦”,每個中學生收費每年在12萬—15萬元人民幣,3年就是40多萬元,如果進入高中、大學還要收取更多、更高的費用。更何況在美國,高等教育不僅為該國帶來大量外匯收入,而且還帶來幾十萬人才的流入。可以說,美國的留學生教育已成為最有利可圖的智力產業,這也是美國在高科技領域走在世界前列的根本原因之一。看透了這一深層次經濟原因,也有利于我們保持一分清醒的頭腦。(重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