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我國學生海外留學正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在這股留學新潮中,十幾歲的初高中生成為主力。小小少年求學海外,他們的情況是怎么樣的呢?前不久,浙江電視臺播出了一部反映中國少年留學生在澳大利亞留學生活的紀錄片《少年留學走天涯——中國中學生留澳紀實》,引起觀眾強烈反響,許多望子成龍的父母們通過該片,對少年留學問題多了一份了解和理智。
電視紀錄片《少年留學走天涯——中國中學生留澳紀實》是由澳大利亞籍華人陳靜女士自費30萬澳元投資拍攝的,陳靜從事澳中文化交流多年,據她介紹,2001年到澳大利亞留學的中國學生比2000年猛增了70%,新增的大多是來澳讀11、12年級的小留學生,這些小留學生都是準備在澳讀過中學后,通過考試直升澳洲的大學。目前在澳大利亞的中國留學生約15000名左右,由一個國家一下子來這么多留學生,在澳洲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盡管很多中國家庭將送子出國讀書視為接受教育的最好方式,但到一個完全陌生、無親無故的地方讀書畢竟不是件簡單的事兒,除了學習,孩子們還要獨立應對生活、人際交往等諸多問題。為此,陳靜從2000年開始對幾十名在澳中國小留學生進行了一年多的跟蹤采訪,作了大量細致的調查,同時走訪了與少年留學相關的人士,拍攝了8集電視紀錄片《少年留學走天涯——中國中學生留澳紀實》。該片記錄了在新環境中惜時如金、努力學習,最終取得驕人成績、實現個人理想的少年留學生楷模,也講述了由于自控能力差而荒廢學業,最后被澳移民局遣送回國的個例;片中更多展示的,是中國小留學生由于習慣差異,在澳大利亞生活學習過程中遭遇的種種沖突。這些資料,對于國內家庭認識少年留學,相信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澳大利亞政府明確規定:赴澳就讀中學的海外學生必須與當地沒有犯罪記錄的家庭生活在一起。
西方人一般都比較注重私人生活,愿意招租海外學生入住的家庭通常都不很富裕,招收小留學生入住只是他們補充家庭收入的手段。而對于小留學生們來說,在新的家庭中只是一個房客,生活習慣都要順應房東,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16歲的王典來自長沙,在出國前,她想像中的留學生活是這樣的:住在一棟漂亮的小別墅里,屋外是大片的草坪,外國人舉止彬彬有禮、待人寬厚,自己將與他們開心地生活在一起。所以當汽車把她送到一座灰暗老舊的房子前,看到房前不是什么草地而是一條因繁忙而嘈雜不堪的鐵路時,王典最初的夢打破了。她的房東翠西是個單身老太太,在王典入住翠西家一個月后,雙方的矛盾開始清晰起來。翠西對王典父母總是半夜來電話抱怨不斷,她覺得自己歲數大了而且第二天還有事要做,需要好好地休息,可王典的父母打擾了她的清靜。翠西還對王典洗澡時間長也很不滿,翠西說:王典洗一次澡要一個小時,有時甚至是一個半小時,我真不知道她在洗手間里干什么,而通常我洗澡只要五到十分鐘。對這些指責,王典非常生氣,她說:我真不明白,我父母和這兒本來就有時差,他們下了班就趕緊給我打電話關心我有什么不對?再說國際長途是很貴的,這個老太太為什么不理解?在國內,父母怎么會管我洗澡呢,可她卻經常在我洗澡時敲門催我快一點。我覺得特別不公平,我住在她家里是付錢給她的呀,每星期要180元澳元,差不多合人民幣900多元,我洗個澡她還這么多話?我覺得我付這么多錢住這樣的房子都劃不來。兩個星期又過去了,王典與翠西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王典對老太太不按時給她做晚飯無法忍受。她說,有時都晚上9點了她還不回來給我做晚飯,我覺得外國人在表面上很友好,實際上內心很冷,根本不會為你著想。我已經向學校提出更換房東。
兩天之后,在王典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翠西限令她第二天就搬走,最后是王典的監護人臨時把她接走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的差異以及中國獨生子女的特有個性,使小留學生們幾乎在踏上澳大利亞之初都要遭受房東這當頭一棒,有的小留學生適應不了就頻換房東,甚至一年換過四五個。是順應現實還是逃避?
王典最后選擇了順應。起初她與第二家房東也處不好,但慢慢她明白了一個道理:人家已經在這里生活了一輩子,當然不會因為我的到來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只能我來適應他們。于是,王典開始了全新生活。她用自己的錢在自己房間里裝了電話,誰什么時候來電話都不會影響別人。洗澡時她會帶一只表去衛生間,每次都不會超過5分鐘。學習晚了,也不會到廚房去吃房東的東西,而是吃自己買的餅干。隨手關燈,自己做中飯。沒事時,還會主動與房東聊會兒天。在留澳8個月后,王典已經與第二個房東相處得非常好,每天晚飯后她都會為一家人沖咖啡,還做其它家務。順應現實不僅改變了王典的生活狀態,還讓她有了新的感受。她說,我第一次為大家沖咖啡時心里在想,爸媽為我做了那么多,我在國內卻從來沒有給他們泡過一次茶,真是很后悔,等他們來澳洲時我一定要為他們泡一次茶。
王典的實際行動贏得了房東的心,現在她已經從一個陌生人變成房東家的一員,在假日里,房東還會邀她一同去美麗的海邊散步。
究竟是外國人太不近人情,還是我們的小留學生獨立能力太差?
顧麗萍與澳大利亞單身母親費奧娜在一起生活的故事,恐怕很能說明問題。18歲的顧麗萍來自無錫,她正在墨爾本的惠靈頓中學上12年級,而她的房東費奧娜與她年齡相仿,也在上學,而且她是位已經有個4歲女兒的單身母親了。中外兩國同齡人站在同一屋檐下,彼此之間的差距就顯現出來了——
費奧娜是顧麗萍的第三個房東,在學業之余,為了掙錢養家她還要干兩份工作。每天白天,費奧娜在學校上課,下了學就直奔打工的地方。她有著一份非同尋常的工作——開校園大巴,這份工作在澳大利亞少有女性問津,但為了生活費奧娜不但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開完校車,費奧娜就去接女兒,回家忙著給顧麗萍和女兒做晚飯,打理家務。在自家的園子里,費奧娜開辟了一小塊菜園種些新鮮蔬菜。當顧麗萍進入夢鄉時,忙碌了一天的費奧娜才可以安心坐下來開始白天的功課。每逢星期天,費奧娜還要到老人院進行另一份工作——為一位96歲的老人做飯,陪他聊天。
相形之下,顧麗萍就差了許多,連熨衣服這樣的小事顧麗萍也不會做,每次都是由費奧娜代勞。顧麗萍想做一個帶飯盒的小袋,可是她一點不會針線活兒,只能買來布料向費奧娜求援。在與費奧娜相處的日子里,這位異國同齡人的獨立生活能力與愛心深深打動了顧麗萍,也讓她思考了很多以前從未想過的事兒——
在國內時,總覺得父母照顧我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既然父母樂意把我生下來,就有義務撫養我。結果是到了國外,還覺得自己應該受照顧。可費奧娜也比我大不了多少,卻已經開始獨立承擔起一個家庭,要上學、打工,還要照顧我這樣的外來人,這點中國的孩子真不能比。中國的孩子好大了,父母還捧在手里,供你上學,結婚還給買房子,有了孩子父母還給帶,真是太幸福了。從費奧娜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包括如何自立和怎樣愛別人、照顧別人,是她教會了我很多人生的東西。以前在中國,我有很多東西不吃,到了費奧娜家后她看出我這點,做飯時就不斷變口味來迎合我,我看到她這樣體諒人,從此,費奧娜做什么我就吃什么,也從不會說做得不好吃。我覺得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心和尊重,能懂得這些,我很高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