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中小學校首次出國招生
當國內對留學低齡化爭議頗多的時候,北京的中小學生也開始主動出擊國外生源市場。今年2月份北京私立匯佳學校面向馬來西亞、日本等國招生,該校校長王家駿還親赴韓國,面試韓國小留學生。
盡管此舉不乏爭議,不少人認為這是在做秀,但不可否認的是,瞄準國際生源的不只匯佳一所學校,北京市匯文中學等學校已獲準接收外國學生。北京市教委對外合作與交流處處長丁紅宇告訴記者,北京的小留學生目前已超過兩千多人。
上學期開學的第一天,匯文中學和五十五中學就迎來了幾十名“洋娃娃”。匯佳則已擁有來自美國、韓國、日本、加拿大、巴西、泰國等國的學生100多人,其中韓國學生就多達60多人,如同一個小小的“聯合國”。
越來越多的小老外來到中國是否意味著教育國際化已經來臨?是否意味著教育背后的國際間人才競爭也更加白熱化?
■交鋒一:
當國外對小留學生說“No”時,北京為何敞開大門?
在每年北京舉辦的國際教育展上,不少北京的父母表示希望孩子初中畢業后,能夠到國外去讀高中,但是不少國家都對這樣的小留學生說“No。”
對此,中國出國留學服務中心留學業務部的王建梅女士介紹,現在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反對小留學生留學,比如英國規定,不接受16周歲以下的留學生,加拿大也要求只有高中畢業的學生才能申請到加拿大留學,德國更是要求嚴格,必須是高考進入大專以上學校的學生才能申請。
對于為什么不歡迎小留學生,加拿大的非移民簽證主管ALLAN MARTIN先生解釋說,加拿大是移民國家,歡迎各國符合條件的人士前往移民、工作或讀書,但留學是短期學生簽證,學習結束必須離開加拿大。如果高中未畢業的中學生拿學生簽證到加拿大讀中學,直至完成大學甚至研究生教育,在加滯留時間過長,加拿大政府管理上很不方便。同時,加拿大管理部門也擔心,如果學生在中國不能高中畢業,不能進入中國高等教育系統的學生,到了加拿大,也同樣可能進入不了加拿大高等教育系統。而且如果這些學生在加拿大讀完了高中因為學習成績或經濟原因不能進入大學,就可能滯留加國并帶來很多問題。正是以上原因加拿大對小留學生說“NO”。
對于北京為何要對國外小留學生敞開大門,北京市教委對外交流合作處丁紅宇處長談道,根據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教育發展的程度,北京學校的教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進,有能力接納外籍學生來我們的中小學就讀。教育的國際交流有來有往,有進有出,我們有學生出國留學,就應該有國外的孩子來我們這里學習。同時,國外也有中小學生來我國求學的需求。
丁處長介紹說,中小學校招收外籍中小學生應當具備如下資格:有相應規模的生源和辦學需求; 有適應教育教學需要的師資;有必要的場地,設施及其他辦學條件;以及必備的辦學資金和穩定的經費來源。
據悉,這種趨勢在國內各大城市成了一種趨勢。目前,上海有31所供外國人就讀的學校,涉及幼兒園、初中、高中和補習中心,有些中學還設立了國際部。而1995年,這樣的學校在上海只有5所,最多只能容納600個外籍學生。今年僅上海各中學,就有500多名外籍學生,分別來自10個國家:美國、韓國、日本、加拿大、巴西、泰國……簡直成了個小聯合國。外國孩子的家長認為,中國以后是他們的貿易伙伴,上海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孩子現在在中國學習,是在結識日后的合作伙伴。
對此,北京匯佳學校的王家駿校長談了自己的感受,他們一直都特別重視匯佳的學生與國際間的交流,因為隨著世界的發展,國際間的交往和交流也越來越多,我們是要等到那時才走出去,還是現在就走出去、請進來更好呢?顯然后者是更加明智的選擇。王校長還介紹說,在出國招生之前,匯佳就有不少學生已經作為交換生到國外學習,國外也有不少中小學生來到匯佳,這些國外的孩子來到匯佳之后,對于中國孩子了解世界非常有好處,而且他們有不少還成了好朋友。
■交鋒二:
教育國際化是否意味人才爭奪漸“早”?
以前,人們認為國際間的競爭在于資源、市場方面的爭奪,然而目前越來越多的的人認識到,國際間的競爭在于人才之間的競爭,這也是教育國際化的深層原因所在,那么,越來越深入的教育國際化是否意味著人才爭奪越來越早呢?
對此,教育專家認為,小留學生的流入,可以增加人力資本存量。而且,將來也會有更多較高的知識層次的人留在中國工作,有助于我國的人力資本結構的優化,給經濟發展注入活力。這也是為什么當代人力資本理論將人口遷移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一條投資少、見效快的捷徑的原因所在。比如美國,高等教育每年為美國帶來幾十億美元的外匯收入,而且最終會帶來幾十萬的人才流入,現在美國各高校里,研究生一半來自國外。這些人中有相當一部分將來會留在美國工作,他們在成才以后的各種創新能力首先給美國帶來源源不斷的好處。美國的科技發展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外國科技精英的引進。可以說,高等教育已成為美國最為有利可圖的產業,這也是美國在高技術領域都走在世界前列的根本原因。因此,引進小留學生也是教育國際化在人才競爭方面的必然反映。
現在北京的不少中小學校出擊國外教育市場的目的就是為了適應這種的需求。匯佳的王校長說他自己去韓國招生時感受特別深刻。在韓國,漢語非常流行,人們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有不少父母對中國傳統文化可謂是如數家珍,因此,他們也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到中國更加系統地學習漢文化。而且他們也非常看好中國的教育,認為自己的孩子能夠學好。王校長說,他們在招生調查中還發現,甚至許多歐洲的華語區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到中國讀書,這都表明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向往和認同。
正是由于教育國際化的需求,國家在小留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交往方面也出臺了更加寬松的政策。從2月1日起,教育部、公安部、外交部做出規定,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全日制學生短期出國參加政府間交流項目或者參加國際會議、合作研究、訪問考察、培訓以及國際比賽等對外交往活動,原則上均可以持因私護照。規定還明確,持有因私護照的在校學生出國簽證由所在學校或者學生本人直接向外國駐華使、領館申請辦理。
對此,北京市教委對外交流與合作處丁紅宇處長說,招收小留學生是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需要,促進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進一步發展,理順管理體制,參照國際通常做法。同時,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在校學生走出國門,參加國際交流活動,這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對外交往能力的人才,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聲譽起到了積極作用。
對于北京接收小留學生的方針,丁紅宇處長說,我們一直在放開,至于說放開速度,一方面要根據外籍中小學生來華求學增長速度,另一方面決定于我們的接納能力,他還表示對于北京市中小學校接納外籍學生還將繼續放開。
■反思:
小留學生問題的關鍵在于管理
國外的孩子來到了中國,再次對為何中國小留學生出國存在的問題引起反思。
教育專家認為這和某些家長的放任思想有關,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小的時候好比像一根橡皮筋,適應性很強,想拉多長就拉多長。將孩子送到澳大利亞去讀高中的杜女士說,以前她的孩子各方面生活能力很差,現在她把孩子送出國之后,他很快就適應了那邊的生活,生活自理得很好,杜女士委托的親戚都說,感覺他和以前判若兩人,周末去姨媽家吃飯,再也不是像以前那樣自己先找個位置坐下來,而是為所有的人搬好椅子,待大家都坐定后,自己才坐下。以前他哪里會這樣呢?杜女士說,孩子的這種表現,是她以前想都難想的事情。
但是,中小學生心理教育研究所的戴凡老師認為,家長可以考慮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進行鍛煉,使其更有獨立能力,更能適應社會,但是也要考慮到他畢竟是個孩子。橡皮筋拉得太狠是會斷的。讓一個10歲左右的孩子像大人一樣去生活,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將是很不利的。戴凡老師認為,讓小孩子出國留學,使他在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的情況下就要去很獨立地學習生活,會使他沒有依靠感和依賴感,很容易感受到挫折,對成年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對人的態度都可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戴凡認為孩子要出國留學至少應當在度過青春期之后。
王家駿校長認為,孩子出國教育問題的關鍵是留學的學校能否真正有效地將孩子管理起來。孩子遠離父母出國留學,學校就必須對未成年的孩子負起監護的責任和義務。王校長介紹說,在匯佳沒有出國招生之前,匯佳每年也有不少孩子出國留學,但都是在老師的陪同之下。陪同的老師主要在孩子的心理上做好工作,使他們盡量減少不適應和孤獨感。
現在匯佳自己也開始招學生進來,他們就更加注重自身的管理。王校長說,他們對這些來到中國的小留學生實行溫馨管理和假日管理,使孩子們在群體中生活,沒有孤獨感。
王校長總結匯佳的管理和教育提醒家長,大撒把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危險的。他說怎么克服心理的孤獨,怎樣同時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這都是家長在孩子出國之前要仔細和反復考慮的,本著對孩子的負責,家長甚至要做一番詳細的調查之后才能做出選擇。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