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家長將孩子寄托于“洋師傅”,誰知孩子到了國外卻是混混沌沌地度日子……
許多送孩子出國的家長都缺乏一種思想準備:孩子在家中存在的個性缺陷,不會在出國后一夜間消失,新的環境因素可以讓孩子變好,也可能更糟。正所謂“師傅帶入門,修行在個人。”
把孩子教育留給“洋師傅”?
正在德國留學的廣州女孩小范,經常與父母保持“熱線聯絡”,不是上網聊天,就是E-mail往來。學校的環境和教學質量怎么樣?小范每天上幾堂課?功課好不好?吃什么菜?心里在想什么?和同學的關系融洽嗎?她的父母都大體掌握。
然而像小范這樣肯主動與父母談心的孩子并不多,一些父母只知道孩子在外面一切都好,卻不知道孩子會隨心所欲地缺課;或是從網上下載香港電視劇集,躲到宿舍里沒日沒夜地看;到了冬天更是懶得起床去上課……據了解,由于國外的許多學校允許學生不按時畢業,有的甚至允許將學業拖上10年,因此那些缺乏奮斗精神的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之下,很容易自我放松。
事實上,像錢鐘書著名小說《圍城》里的“現代方鴻漸”大有人在———家長千辛萬苦供孩子“鍍金”,但鍍回來的是別的什么就很難說。有專家指出,不少家長在孩子沒出國時就缺乏與孩子的深入溝通,部分家長甚至在自己教育不好孩子的情況下,將最后的希望寄托于“洋師傅”,這些動機都是相當荒謬的。
一位從美國學成歸來的博士說:“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有奮斗精神的孩子才能夠學得好,否則就算家長以金錢為代價把孩子送進國外最好的學校,也一樣不成材。”
孩子在國外報喜不報憂?
國內駐瑞士某機構的工作人員文強告訴記者這樣一個故事:兩年前她出國時,一位家長托她順道看看孩子。在瑞士見到了這位孩子后,發現真實情況與他母親的描述差距太遠———孩子所在的學校是一家極簡陋的私立酒店學校,只有100多平方米,教學管理也很混亂,學生們只要交學費,每天愛干嘛就干嘛。對此孩子也很無奈:“這些東西告訴父母有什么用呢?我不想增加他們的擔心。”孩子不愿回去面對父母、拆穿謊言,可是在這里又學不到什么東西,只好整天混混噩噩度過。
對于這樣令人沉痛的事例,中國駐瑞士大使館的前教育參贊張祖望說:“作為父母,是否應當反思一下,送孩子出國究竟是為了什么?”
作為家長準備好了嗎?
不可否認的是,西方發達國家較高質量的教育水準、優越的學習和生活條件、相對“硬氣”的“洋文憑”對于中國為數眾多家長和學生來說,吸引力仍是巨大的。而國內相對薄弱的教育能力和旺盛的教育需求間的矛盾,將使中學生出國留學繼續成為擋不住的熱潮。
在這組報道結束之際,我們請家長們捫心自問:“我為什么送孩子出國?我對辦理出國留學的相關情況非常了解嗎?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接受孩子獨自在外闖蕩的任何結果嗎?”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