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22日電 如果從1847年第一位中國留學生容閎赴美留學算起,中國的留學史已逾百年。專家認為,在過去的150年里,我國出國留學大致經歷了8個階段。
第一階段:19世紀中期至1870年,這個階段出國留學的只是少數人,而且多出自民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容閎、黃寬等人隨傳教士赴美留學,開啟了我國留學教育的先河。
第二階段:1871年至1889年,在容閎的倡導和推動下,120名幼童先后赴美國留學,在中國留學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1877年起,清政府又先后派遣了4批留學生赴歐洲學習。這個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學習西方的技藝,代表性人物有詹天佑、伍廷芳等人。
第三階段:1896年中日甲午戰爭至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近萬名學子為挽救民族危亡,東渡扶桑,留學日本。魯迅、郭沫若都是當時的留日學者。
第四階段:1912年至1927年,這一階段出現了幾次留學浪潮,先是庚款留美學生逐年派往美國,接著留法勤工儉學以更大的聲勢出現,在國人心目中造成極大震撼。此后的革命留蘇浪潮也盛極一時,其中,有先留日后赴法勤工儉學的周恩來、鄧小平,有赴德求學的朱德等人。
第五階段:1927年至1949年,這一階段的留學偏重于理、工、醫、農等專業,并建立了一定的管理制度,但由于內憂外患,戰亂頻仍,留學教育受到嚴重影響,留學教育政策缺乏連續性。
第六階段:1949年至1966年,新中國成立后,留學生不再像以前那樣集中于少數幾個西方國家,而是分布于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主要是公費,由國家統一派遣。
第七階段: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留學教育陷于停滯。
第八階段:1977年至今,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在“支持留學,鼓勵出國,來去自由”方針的指引下,留學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出現了留學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學浪潮。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