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修學旅游”的興起是近一兩年的事,在時下花樣繁多的旅游品種中,“修學游”算是一個初生的嬰兒,需要悉心愛惜和呵護。從目前大大小小的一些旅行社、旅游中介和學校組織的“修學游”情況看,市場的火爆與混亂并存,表面上的熱鬧掩飾不了潛在的危機,局面不容樂觀。無論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有價值的旅游服務,還是為了把“修學游”市場的蛋糕做得更大更好,現在都必須正視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認真對待。
首先應當明確一點,“修學游”是旅行社針對學生消費者設計的一種旅游服務樣式,是一種新穎的“旅游套餐”。這決定了它只能是“以游為主,以學為輔”,在外國學校上課、在外國朋友家體驗生活、與外國學生“手拉手”交流等形式的學習活動,不過是旅游行程中的附帶產品。學習在旅游中只具有相對次要的意義,所以稱作“修學”而不是“留學”。此外,旅行社推出“修學游”服務,也是旅游市場激烈競爭的產物,畢竟賺孩子的錢比賺大人的錢更容易,只要能刺激學生的消費欲望,就能讓他們的家長比較痛快地掏腰包為孩子買單。這與廠家、商家千方百計在食品、服裝、玩具、電子產品、教輔讀物等領域挖掘商機搶占中小學生消費市場是一個道理。
揭開了蒙在“修學游”頭上的面紗,學生和家長也就能夠對“修學游”作出比較切合實際的判斷,從而不會對它寄予太多的期望。相應地,旅行社如果再打出“為出國留學熱身”、“邁向洋博士的第一步”、“只需20天,讓您孩子的英語突飛猛進”等激動人心的招牌,就只會讓人生疑;學校如果再隨隨便便接受旅行社的“委托”,也不管目的地是否有意義,接待學校是否可靠,以及行程和課程安排是否合理,只要能召集到一二十名學生就上路,那么,學校將很難洗刷自己與旅行社合謀“賣小豬”(至少也是幫旅行社“賣小豬”并替人數錢)的嫌疑。參加“修學游”的學生每人兩萬三萬地交著一分錢也不能少;帶隊老師則一分錢不花一路好吃好喝,看他回學校后還怎么好意思繼續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
既然“修學游”是一個旅游服務項目,所以也需要遵循旅游服務的一般規律,即經營者應當享有一個合理的平均利潤空間。但如果僅僅因為增加了一些“修學”的內容,收取的費用就比其他普通出境游高出一大半,顯然就遠遠超出了平均利潤水平,明擺著是想一口吃個大胖子。開拓出一個“修學游”的市場不容易,好好培育下去更得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短視和浮躁都只會毀了“修學游”的前途。你也想逮住機會狠掙一筆,我也想一出手就賺他個盆滿缽滿,真要是一不小心把整個“修學游”的牌子都弄砸了,到時候別說“小豬”,恐怕是連一只小螞蟻也賣不出去了! (潘洪其)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