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臨近,“修學旅游”的廣告在不少媒體上頻頻露面,使這一新生的旅游市場再次升溫,各大旅行社的“修學游”普遍已經滿團,只等寒假出發。然而,也有一些家長最近致電本報,揭露一些“修學游”團隊名不符實。
國旅總社公民旅游部修學處的馮經理告訴記者,目前旅行社組織的修學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國家,游期少則10天,多則一個月,價位普遍在萬元以上。學生出國后一般住在當地人家里,行程安排除語言等課程學習外,還有一些常規的景點游玩。
記者了解到,從去年暑假起,前幾年一向平淡的修學旅游市場一下子躥紅,光北京四家大旅行社在暑期組織的“修學游”人數就達到2000多人。突如其來的一塊大蛋糕,讓人看得分外眼紅。于是,一些出國中介機構及學校索性撇開旅行社,直接與國外學校聯系,打著學術交流或夏令營的幌子組織學生“修學旅游”。但是,由于缺乏資格和經驗,這些所謂的修學之旅質量完全沒有保證。業內人士甚至戲稱組織這類修學團為“賣小豬”。
一個在澳大利亞做地接的旅行社工作人員描述了她在布里斯班一所學校的經歷:“當我們來到學校的門口,才發現這所學校只不過是一棟鐵皮屋。而學校的校長還說,一月份的入學名額都滿了,一共有140多個來自北京和大連的學生。當時我們看到,這所學校里只有4個教室,不知道他們如何安置將來的140多只‘小豬’?而這所學校的推銷員還在中國到處推銷。”
然而,記者也從一些家長和學校處了解到:為招攬“修學游”客源,一些旅行社不惜放寬原則。記者曾以一個中學教師的身份打電話到旅行社詢問“修學游”的情況,對方人員告訴記者,如果學校能組織到足夠的學生,可以隨時出發,目的地、行程安排、接待學校、課程安排都可以由學校選擇決定,并可以給跟團老師提供免費名額。
據透露,由于“修學游”多是以學校為單位組織的,一般都有老師帶隊,而老師往往并不出旅費,而是均攤到每個學生身上,“這不就成了學生給老師買單了嗎?這樣不利于學校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修學旅游在中國興起本來是一件好事,像日本的許多學校,都是把修學旅游列入學校課程的。”北京聯大旅游學院的劉德謙教授說。“但是,修學旅游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旅游,而是旅游和學習相結合,如果組織者由于利益驅動,采取低價策略或非法組團爭搶市場,則可能導致旅游質量下降,
最終受害的是消費者。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