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11月14日),北京市教委正式發布《北京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北京市中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改進意見》、《北京市初中科學類學科教學改進意見》。小學階段禁止統考、統測;中高考語文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英語強化聽力能力考查;初一開設物理化學實踐課……伴隨著一系列新措施的推出,中小學語文、英語、物理、化學等科目教學將進行重大調整,一場全新的教學革命即將發生。針對此次重大改革,本報記者采訪了多位教育培訓業專家,深入分析改革帶來的影響和變化。
□英語 回歸本源全面轉型
隨著《意見》發布,今后的英語教學將更加側重語言應用能力,鼓勵教師留個性化英語作業。專家分析,此次改革實現了英語教育的本質回歸,在地球村時代,英語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應成為一種交際能力。隨著英語教學的重新定位,將來從教材到授課形式都會發生重大變化,對教師素質也將提出更高要求,英語教育培訓行業即將面臨一次大洗牌。
重點培養英語運用能力
一直以來,“啞巴英語”已成為中國人學習英語的通病。此次改革將培養學生英語運用能力作為重點,針對不同學段提出具體的英語教學目標,如小學畢業時能運用英語進行簡單交流,會唱英語兒童歌謠;初中階段重點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能力,保證一定的英語課外閱讀量;高中階段注重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其能夠圍繞熟悉話題進行交流,并提出要“能讀懂英語報刊、英語用戶手冊等,能寫通知、邀請函等應用文”等具體培養目標。
針對這一變化,英語教育專家,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創始人兼CEO胡敏認為,這是真正抓到了英語學習的“命脈”,回歸到英語學習的本質。過去的那種只注重知識不注重運用的英語學習方式已不合時宜。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提出英語教學改革是順勢而變,也是一種倒逼式改革。當下的中小學英語教學已到了懸崖邊緣,現在的孩子們所處的現實世界不再是50年前,越來越多的學生去國外留學,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英語不僅是求職的敲門磚、交流的工具,更是成功者必須具備的能力。這次改革將真正推動中國的英語教學與國際接軌。
英語考試難度有升有降
胡敏認為,這次改革從小學到初中、高中,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在小學階段注重培養英語交流能力,到了中考要求具備聽說能力,高考強調綜合運用能力,難度逐漸遞增,同時還考慮到與學生心理和興趣結合,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尊重語言學習規律的特點,非常符合語言學習的習慣。特別是改革后強化了英語聽力和閱讀的訓練,只有加大語言的輸入量才能保證語言輸出,實現說和寫能力的提升。
“將來英語考試的難度將會有升有降。”胡敏認為,從這次改革不難看出,今后考試中,針對英語語法、死記硬背內容的考查將減少,預計單純的語法題會消失,而是糅到實際運用中去考查。這一變化與國外語言考試改革思路是一致的。今后的英語考試中,英語知識點考查的難度會下降,但對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難度會上升。這意味著,語法知識點不會要求那么多,但是對語言溝通技能、交際能力的要求會提升,甚至更具有挑戰性。
考試評價體系的轉變,將使英語教學由過去的知識類課程向技能型課程轉變,真正回歸到英語教育的本源。胡敏認為,這一改變也將對英語教師帶來重大影響,原來一些老師“用中文講英語”也能幫助學生獲高分的教學方式肯定是行不通了,對教師的英語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將促使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應試教學,向“教練型”教師轉變,注重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鼓勵他們大膽表達。
英語培訓業面臨重新洗牌
此次改革也將對英語培訓行業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胡敏認為,培訓機構首先改變觀念,由過去“為提高英語分數而生”,轉變成“為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而戰”,實現從應試培訓到英語應用能力培訓的改變。
“英語培訓行業將面臨一次重新洗牌。”胡敏分析,受公辦教育課時所限,學生們學校課堂教學后,需要大量英語實操演練,而這將主要通過培訓機構來實現。今后,培訓機構將成為孩子們的“英語健身房”,由以前提分型培訓轉變成提能型。為了應對改革,培訓機構需要加強在教學理論和教學水平等方面的修煉,也對機構辦學實力,教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小作坊式、不注重教研的培訓機構將不能適應新形勢要求,面臨崩盤和淘汰的危險。胡敏預測,2015年將成為英語培訓行業不平凡的一年。
□語文 教學迎來顛覆性革命
針對語文課程傳統文化內容不足、作文易寫成“新八股”等語文學習的問題,市教委提出了改革措施。今后,小學和初中語文將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如古詩詞、漢字書法、楹聯等內容。中高考語文考試中將增大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考查,設置“可選擇性”作文命題。專家評價,此次改革首次對語文教學如何提升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進行全面說明,提倡在運用中學習語文,語文教學將迎來一次顛覆性革命。
標志語文復興時代來臨
增加傳統文化經典學習,加強中小學生閱讀量是此次改革一大亮點。文件首次對中小學生的閱讀數量和形式作出明確要求,小學1-2年級精選適宜的啟蒙讀物,采用誦讀、講述和背誦等形式進行學習。3-4年級推薦不同文體的單篇短文、優秀傳統文化讀物。5-6年級推薦并配備中、長篇文章及適宜的多體裁文學名著。小學階段每天安排一定時間組織學生獨立閱讀,著力培養閱讀習慣。初中每學年閱讀3部以上經典文學名著,高中每學年閱讀5部以上文學名著及其他讀物。
“這次改革標志著語文復興時代已經到來。”清華巨人語文學科運營中心校長郭華粹說,學生在學習方面“重理輕文”的現象將成為過去。改革重點強調了學習傳統文化經典的重要性,郭華粹認為,這是抓到了語文學習的命脈,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將發生轉變。如給三年級學生講李白的詩歌,教師們就可以顛覆傳統唐詩教學從字詞句到概括中心思想的教法,用李白的故事貫穿始終,將其詩人、劍客、游俠、隱士的傳奇經歷引出不同階段的代表作,用“講故事”的方式將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強化閱讀提升寫作能力
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小學階段注重課本和基礎知識,初中更注重閱讀、作文以及語文的綜合素質,高中側重綜合運用能力。郭華粹認為,隨著孩子年齡遞增,語文的能力也會發生變化,但目前國內的很多語文教材不成體系,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存在知識理解不全面、脫節的情況。此次改革要求學校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組織教學,加強學段間銜接,更加符合語文學習規律。
針對當下學生作文程式化等情況,本次改革也開出了“藥方”。如初中鼓勵學生以日記、隨筆等形式積累寫作素材,多角度觀察生活;高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指導學生運用“微寫作”等形式反映、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郭華粹認為,今后中小學生上作文課將不再拘泥于課堂,課外實踐、游學等多種方式都能讓學生完成作文體驗。特別是文件中提到,在中高考中,將“適當增加主觀題的比例,設置‘可選擇性’作文命題”,意味著在語文學習評價中給予了學生更多個性抒發和展示的空間,那些平時喜歡閱讀、注意積累、善于表達的學生將在語文考試中占據優勢。
語文培訓將現百家爭鳴
在郭華粹看來,此次改革一方面顛覆了以往陳舊、落后的語文課堂教學,另一方面也為語文課外培訓帶來更多新的機遇。文件中提到,“鼓勵社會單位和個人參與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開放性語文學習模式”,這意味著將來培訓機構的優秀教材、優秀教師都將有機會進入到公立學校,持續推動語文教學的革新。可以預見,將有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構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開發相關課程,越來越多的語文學習品牌進入市場,語文培訓將進入百家爭鳴的狀態。
郭華粹表示,家長的教育觀念也將從過去只關注奧數、英語學習,轉向關注孩子全面發展。語文學習應樹立孩子的大語文觀,把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內容作為語文學習的依托和背景,加強學習過程的開放性、體驗性和實踐性,構建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語文教與學方式。屆時,語文教材也將發生改革,鼓勵學校和資源單位合作研發校本課程,走進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實踐基地,引進高校及研究機構優質語文教學資源,多渠道補充教育教學資源。
□科學類 實踐課打通學習通道
明年起,本市將一改初二開設物理、初三開設化學課的傳統,從新初一年級起,整合相關學科知識內容,以校本課程方式出現。學生初中三年參與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的考核情況將納入中考評價體系。專家認為,新開設的實踐課將彌補中小科學類課程出現的“斷檔”問題,打通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通道。
補足“斷檔”注重學習連貫性
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副院長馬福貴認為,目前的學科教學過于注重課本,本次《意見》是對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科學類學科進行整合并提出實施意見,這強調了科學類學習的綜合性,各學科之間融合將在教學中加強。
對于本市將一改初二開設物理、初三開設化學課的傳統,從新初一年級起開設此類校本課程的調整,馬福貴表示,這并不代表將教學進度提前,而是強調科學類學科的學習應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始終。本次《意見》將小學的科學課與初中物理學習之間的“斷檔”進行補足。馬福貴解釋稱,“生活不會因為學生不學物理化學而不存在,初一的學生應該學會觀察生活,并對身邊發生的現象進行探索。”本次學科改進是讓學生從初一開始,對身邊的物理和化學反應現象提高認識度,由發散性認知到系統性認知,滿足學生循環上升的學習規律。
掛鉤中考提高參與度
針對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將覆蓋義務教育各階段,考核列入中考評價體系的要求,部分家長表示心里沒底。對此,馬福貴表示,與中考掛鉤是要引起學生和家長對科學實踐能力培養的關注度。另外,家長們對實驗課可能存在一定誤區,認為實驗做成功才能得分。實際上,過程性考核更注重的是參與度,評價科學實踐能力并不以實驗成功與否來決定,而是側重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了什么啟示,能不能找到不成功原因。
馬福貴同時表示,在評價實施的過程中,也會避免家長替孩子完成的情況,比如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將實踐成果進行現場匯報展示等方法來進行。
整合資源擴大普及面
目前,東城區正在組織教研員研究如何發揮已有的教育資源優勢與《意見》要求進行對接。馬福貴表示,比如,如何將學科教學改進與藍天工程博覽課和學區教育資源結合。通過學校內、學區內和跨學區的資源整合,豐富科學類學科教學的實施形式,為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提供“下可保底,上不封頂”發展通道。科學類課程將從過去的部分學生參與變為今后普及性的課程。目前,東城在科學類學科以研究性學習的形式作了一些嘗試。馬福貴介紹,五中分校、文匯中學等學校已在初一以校本課的形式開設選修課,比如,廣渠門中學組織學生進行水污染調查,到護城河采集水樣,送去科研機構化驗水污染成分,再由學生做出分析報告。美國哈佛大學等院校的大學教授為五中分校學生演示火箭升天,并帶領學生參與科學實驗。
□家長反應
既歡迎又有擔憂
李女士的孩子就讀小學三年級,對于市教委出臺的一系列教學改革,她表示既歡迎又有擔憂。她認為,語文教學增加傳統文化比重這一改革迫在眉睫,現在的孩子成天被各種電子產品、高科技玩具包圍著,不愛讀書也不會讀書,這次改革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在學校教育中增加對孩子閱讀的訓練,并在考試中增加閱讀的比重,都將促使家長關注對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我準備給孩子制定一個閱讀計劃,陪著他一起讀書。”李女士說。
不過,李女士也對部分改革表示擔憂。她說,文件要求小學階段將取消統考統測,這對于學校、老師而言是減負了,但家長如何檢測孩子的學習情況,小升初如何推優等問題都有待解決。“教育部門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政策的效果還得靠時間來檢驗。”李女士表示,取消統考統測后,教育部門還應該建立一套配套完善的學生評價機制,但受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觀念影響,這個問題短期內不會這么快解決,她很擔心孩子會成為新政的試驗品。
希望中小銜接過渡平穩
對于從初一年級起,物理、化學學科將以校本課程方式出現的規定,石女士表示贊同,但對難易程度有些擔憂。石女士說,目前孩子正在讀小學三年級,雖然學校已經開設一些與力學、物理、化學相關科學課,但只涉及手工類制作這類比較淺顯的內容。如果初一新開的課程與科學課類似,是小學課程的延續,學生接受起來會容易些。“如果一上來就是理論比較強的實驗活動,我會考慮給孩子提前報個輔導班,省得孩子跟不上。”
石女士說,不僅中學關注科學類課程,女兒就讀的萬泉小學也引進了不少科學實驗設備。學校利用兩間教室作為科學實驗場地,加入了一些實驗設施,目前這個科學類的興趣班還沒開始報名。“如果孩子對這個興趣班感興趣,我很支持她參加,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很有益。其實,科學類的課程要以興趣為主,我是很贊同的。但是一涉及到考核和分數,就會多一層顧慮。希望經過幾年的磨合,科學類課程在中小銜接上能平穩過渡,我也就省心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