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我的菜”這句網絡流行語形象地折射出人們精神領域的具體需求。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所拋出的一個個問題,如果能像孩子愛吃的菜那樣,讓孩子充滿了渴望,這樣的提問必然就是成功有效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我們的任務就是向孩子的內心需求提供養料,讓孩子們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激起他們認識的樂趣,點燃孩子心中那盞求知之燈。然而,幼兒受其能力與經驗所限,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必然要遇到種種困難。教師的職責就是為孩子們提供一根拐杖,精彩的提問是誘發幼兒思維的發動機,猶如一根長短適宜的拐杖,能夠順利開啟幼兒心靈之門,幫助幼兒引發認知沖突,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和師幼情感的互動交流。
開放式提問培養幼兒擴散性思維
每個問題提出來之后,不要追求單純正確的答案,開放式提問的價值遠大于封閉式的提問。維果茨基的支架理論告訴我們,當幼兒對活動或問題的探究感到困難或無助時,教師利用“提問”這根拐杖,把學習任務分成幾個可處理的環節,就能喚起幼兒對環節特殊性的注意。例如在一次《幼兒眼中的法律世界》調查中,楊老師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楊老師的老公有次騎摩托車沒戴頭盔,結果被警察抓住了,你們覺得他應該受到什么樣的懲罰?”一位小朋友立即舉手答道:“拉出去斃了!電視上的警察片里不就是這樣說的嗎?再說了也不能開后門,即使是楊老師的老公也不行。”楊老師聽后故作悲痛狀:“槍斃了他,楊老師沒有老公了怎么辦?”另有小朋友惻隱之心大發:“罰款1000元算了。”“要不坐牢200年吧。”這時從農村來的一位小朋友回答說:“罰他到農村種地5年好了。”從孩子們令人捧腹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現有法律觀念與他們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社會影響有著很大的關系,由此更加凸顯了早期法律觀念教育的重要性。當老師告訴孩子們“騎摩托車不戴頭盔,罰50元”的交通規定時,孩子們對這個數字有了特別的記憶。楊老師接著問:“警察叔叔應當把哪些壞人抓起來?”孩子們認為,要把以下這些人抓起來:小偷、咬人的人、殺人的人、放火的人、毒品販、投毒的人、搶劫的人、打人的人、騙子、蒙面人、把人拐去賣的人、日本鬼子、放水把人淹死的人、不愛護環境的人、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抓熊貓的人、賣不干凈東西給別人吃的人、搶包搶錢的人……應當說,孩子們的回答雖然五花八門,但是仔細分析可以看到,上面這些行為絕大多數也正是我國《刑法》規定要懲處的犯罪行為,這說明,孩子們具有基本的法律常識,對法律保護個體生命、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生態環境的作用有了粗淺的認識。
具體性提問讓幼兒具有可操作性
教師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提出的問題讓幼兒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如科學活動“各種各樣的天氣”中教師通過讓幼兒觀看視頻,了解到全世界不同地區的天氣情況,向幼兒一一提問,其價值是讓幼兒帶著問題去關注各地天氣的典型特征。但老師突然話鋒一轉問:“你最喜歡什么樣的天氣?為什么?”這個問題讓幼兒愕然。風霜雨雪、陰晴圓缺是自然現象,教師希望讓幼兒選擇的意義何在?難不成希望孩子回答說喜歡下雨,而對晴天心生厭惡?這豈不是誤導幼兒?正確的態度是順應自然,快樂每一天。
反問式提問培養幼兒質疑能力
叔本華說過,我們應該切實遵循自然規律來教育兒童。讓兒童頭腦中建立概念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自己去觀察,或最少應該用同樣的方法去進行檢驗,這樣才能使兒童有自己的思想。當幼兒的能力提高后,教師就進入了支架拆除階段,利用反問以培養幼兒的質疑能力。比如“各種各樣的天氣”科學活動快結束時可以這樣問:“看了這些視頻,你有什么問題想不明白的提出來我們一起來討論。”這個環節在大多數探究活動里幾乎都可以用上,因為培養孩子敢于質疑的能力就是在各個活動中慢慢形成的。這時候,有個孩子站起來問:“老師,北京、上海、南京、美國、法國這么多地方的天氣預報都有了,怎么就沒看到姜堰的天氣預報呢?”此話一出,立即有孩子附和:“是啊,也沒看到我們婁莊的天氣預報。”這個問題的背后,折射出孩子大膽質疑的能力,也顯示出教師安排課程內容時出現的不足,只有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情才能引起孩子的共鳴。于是,教師趕緊調整方向,立即和孩子們一起從網絡上搜索到了姜堰及各個鄉鎮的天氣預報,進入到了“我是姜堰天氣預報員”的生成課程環節。這時候,孩子對于天氣情況的探索就進入到了自發探究階段。
對幼兒來說,每個問題都是一次機會,它是打開幼兒思維的一個出口。幫助幼兒解決問題首先是弄清楚自己向幼兒所提問題的價值,更要引導幼兒大膽質疑,如果教師武斷地否定甚至打壓、輕視孩子的問題,都是在逃避。逃避的態度會把幼兒帶到問題的荒原,從此再不愿意去主動探究。只有承認孩子的問題,才能探究到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并為下一步的行動提供依據。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問題時一定要追問該問題背后的價值所在,讓每個問題都對幼兒充滿誘惑,成為幼兒愛吃的“菜”。(黃翠萍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第二實驗幼兒園)
教師會問孩子才會學
在語言領域的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模式化現象較重,大部分教師只會簡單地提問,孩子不需要經過思維加工便能得到答案,不能讓孩子在原有經驗基礎上得到提升。為了讓教師的提問更有效,我在教學中做到了“三個轉化”。
選擇性提問向開放性提問轉化
在教學活動中,很多老師經常會習慣性地提問“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對”等問題,孩子受其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特點的影響,只關注后面的問話,一律回答“對”“是”“好”,這樣的提問讓孩子可以不經過思考,便脫口而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我們首先引導教師改掉不好的提問習慣,根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深挖教材,通過設計有價值的提問,來激發孩子學習參與的積極性。
例如在《花婆婆》故事中,導入部分就拋出問題:“你覺得花婆婆是個怎樣的人?”孩子的回答非常豐富:“是種花的,是賣花的,是喜歡花的。”教師既為孩子提供了一個說話的環境,又滿足了孩子表達的愿望,在這樣一個爭論下,教師自然地轉入到下一個環節:“那我們來聽故事,聽一聽花婆婆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急于想知道花婆婆到底是做什么的,帶著自己關注的問題聽故事,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預設性提問向生成性提問轉化
在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中,目標的制定我們傾向于三個維度:即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而在幼兒園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存在重知識技能,輕情感目標的現象,而情感目標正是一節教學活動中生成出來、需要提升的精髓所在。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只有關注了孩子的生成問題,才能使教學活動綻放異彩。例如在《蘿卜回來了》這個故事中,我們設計的生成問題是“你認為好朋友之間應該怎樣相處呢”,這樣的問題才能讓孩子整合自己的現有經驗,在同伴分享過程中建構起新經驗。同時培養了孩子的連貫說話能力,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這樣一個提問,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怎樣跟朋友友好相處,從而使故事的情感目標很好地達成。例如在故事《老鼠娶新娘》中,讓孩子明白萬事萬物之間相生相克的道理,風吹走了云,云遮住了太陽,墻擋住了風等。如果單純讓孩子記住故事情節,僅僅只是達成了知識目標而已,為了讓孩子了解故事蘊含的深刻哲理,就需要教師設計提問進行引導,“你覺得誰是世界上最強的新郎”,孩子根據自己最初的理解,不論說出什么答案,都會有比他更強的東西,在不斷的輪回中,孩子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世界上沒有最強的東西。
關注個體提問向面向全體提問轉化
在這個環節中我們有一種理念就是:課堂上有多少個孩子,就有多少種不同的聲音,從而保證讓每個孩子都有參與的機會。例如在大班的語言課《十二生肖》《百家姓》等課程中,我們讓每個孩子都說出自己的生肖和姓名。此外,我們還要設計面向全體孩子的提問,可以讓孩子嘰嘰喳喳地參與討論,激發孩子參與的積極性。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于提問如何設計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果把問題提在幼兒“現實發展區”,幼兒不經過思考就能回答,對他們的發展無所裨益;如果提的問題太難,孩子經過努力仍百思不解,也會挫傷學習積極性。應該把問題提得比幼兒的現實發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們“跳一跳,夠得著”。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幼兒已有的知識基礎、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況,向幼兒提出的問題,其難易程度應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保證在難不倒孩子的基礎上,讓他們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升。
讓我們做一個會問的教師吧,只有巧妙的提問,才能激發幼兒的思維和想象,形成良好的師幼互動,提高教學活動有效性。(楊玉娟 張璐 作者單位:山東壽光市羊口鎮中心幼兒園)
把握領域特點有效進行提問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的內容是廣泛的、啟蒙性的,按照幼兒學習活動的范疇相對劃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等五個方面。
五大領域既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把數學活動上成語言活動,就會失去其數理邏輯特點,把語言活動上成數學活動則失去其想象的美感。幼兒園五大領域各有其獨特性,教師首先要把握領域特點才可能有效設計提問。
下面以經典繪本《拔蘿卜》為例,說明如何把握語言、健康、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特點,圍繞領域目標,進行有效提問。
以語言領域為重點的教學,可以講述《拔蘿卜》的故事,并緊緊圍繞故事的六大要素進行設問。
“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封閉性問題,考查幼兒的記憶力,一般可以提問班級中能力稍差的孩子。故事的名字是故事主題的高度概括,如《拔蘿卜》既說明了故事的主角,也說明了主角所做的事情。這樣的名稱一筆點題,對理解故事內容起著助推作用。
“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問題帶有不確定性,有的故事里明確說明具體時間,如早上、下午、晚上,也可能是某個季節;有的故事則需要通過觀察畫圖才可以發現,如青青草地百花盛開是春天,白雪皚皚是冬天等;有的則不需要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可視對理解故事內容是否有作用,確定提或者不提這個問題。
“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通常是封閉性問題,考查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也有的故事需要讀者根據故事給出的信息、線索去判斷,可視問題答案對理解故事的重要程度,可提可不提的問題。
“故事里有誰?他們在做什么?”——封閉性問題,在配有圖畫或者課件的學習中,此類問題主要考查幼兒觀察力、注意力和記憶力,只要認真聽講、仔細觀察的幼兒一般都能夠完整回答。這是故事的角色,不是可有可無的問題,明確故事的角色對理解故事內容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問的方式可有所不同,如可以問“誰去拔蘿卜了”,但必須要讓幼兒明確故事的角色及角色的主要活動。
“故事主要講的是什么事情?”——問題較為籠統、開放,需要一定的概括、歸納能力,可以請一些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這個問題是整個活動的重點,活動的難點往往也在此環節出現。需要教師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將其分解成一個個更加具體的問題,從而啟發引導幼兒深入理解故事內容。如可以根據故事內容進一步設問:“老公公拔蘿卜時遇到了什么困難?他想到了什么辦法克服困難?”
“故事結果怎樣了?”——問題較為開放,需要完整欣賞故事后回答,考查幼兒的注意力。根據故事的具體內容,問題要具體、有針對性,如:“老公公拔下大蘿卜了嗎?為什么能拔下蘿卜?”
以科學教育為重點的教學可圍繞“蘿卜長得什么樣、蘿卜有什么用?”等特征及作用進行設問,重在對蘿卜的特征、作用的認識與討論。
以數的知識學習為重點內容的設問則應圍繞“幾個小姑娘來幫老公公拔蘿卜,幾只小狗、幾只小貓、幾只小老鼠來幫老公公拔蘿卜?”等數量關系進行設問,重在啟發引導幼兒理解數量關系。
以健康教育為重點的教學要圍繞“老公公和他的伙伴們是怎樣拔蘿卜的?”進行設問,重在“拔”這一動作要領的練習與掌握,可組織幼兒扮演角色,進行拔河比賽。
社會領域的情感教育則要側重于“老公公遇到困難時,他是怎么做的?”“當你遇到困難時,你會怎樣做?”等情感方面的問題,重在情感教育。
還可以設計成藝術領域的教育,如“想一想,可以配上什么音樂表演拔蘿卜?”等問題,啟發幼兒用繪畫、表演等不同的方式表現“拔蘿卜”活動,發展幼兒想象力、創造力。
實際教學中,還應注意根據各領域內在的邏輯關系,由淺入深、層層設問,啟發幼兒深入思考,引導幼兒不斷積極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楊會芝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教工幼兒園)
教師提問的藝術
提問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啟發幼兒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手段。可以說,教師的提問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成功與否,有技巧的提問能讓幼兒感到參與活動是一種身心的歡樂與享受。
教師提問要有趣味性
興趣是孩子主動學習的標志,也是積極思維與創造思維的內驅力。只有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才能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強烈的求知欲。對于那些孩子熟知的內容,要注意變換角度,使孩子聽后有新鮮感,這樣才能集中注意力,使孩子感到在思考答案時既有趣又愉快。
現在私家車已經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也進入了孩子的生活視野,他們對汽車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因此,在開展《有趣的車牌號碼》活動時,一開始,老師就要抓住孩子的眼球。我先出示汽車圖片,讓孩子觀察汽車。接著,我以輕松的觀察討論形式吸引孩子的興趣,引出活動要解決的重點,例如:“你在馬路上還看到過哪些小車?”“怎樣在馬路上很快找到自己的車?”這些問題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喚起了他們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孩子們的發言自然就很積極了。
教師提問要有指向性
在老師提問后,孩子需要有一段時間對問題進行理解,因此在提問時教師的語言要精練,特別是一些關鍵詞語要準確,讓孩子們能夠很快理解問題的含義,及時回憶已有的經驗。本次活動中,我從孩子的實際出發,正確估計孩子的能力,有針對性地提出不同的問題。
例如:“看圖片上的車有什么特別?”“特別”兩字直接點明了觀察的要點,也是一種隱性的觀察要求,又有一定的思考空間;再比如:“怎樣在馬路上很快找到自己家的車?”“很快”兩字點明了問題的要點,鼓勵小朋友通過自己的主觀思考回答出更好的答案,也為不同層次的孩子提供了發表自己看法的空間,諸如此類的提問在本次活動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對課堂的有效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教師提問要有層次性
提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求教師在籌劃問題時必須抓住教學內容的整體要求,結合孩子的現有水平,使提出的問題按知識點的難易程度遞進,體現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
在活動開展中,我設計的提問層次性非常強,如“汽車上有什么”“你還見過什么樣的汽車”“怎樣在路上一眼認出自家的車”,通過教師層層設疑提問,使活動的每個環節都有不同層次的目標,引發幼兒不斷地嘗試發現,把知識引深一層。這樣不僅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幼兒需求,而且使幼兒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得到充分體現。
另外,教師對孩子進行提問時切忌將目光投向少數思維活躍的孩子身上,而應該考慮到全體孩子,力爭使每個孩子都有表現和發展的機會。針對一些特殊的孩子,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教師可再重復問題。對一些能力突出的孩子,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讓他們擁有個性化發展的空間。總之,要考慮到提問對象的普遍性和典型性,讓每個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以提高。
教師提問是一門教學藝術。要掌握好這門藝術,教師就應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化教學活動中的“問”,努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孩子的主體作用。要讓“問”能“問”出孩子的思維,“問”出孩子的激情,“問”出孩子的創造,讓“問”能真正成為開啟幼兒智慧之門的鑰匙。(王小英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平望幼兒園)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