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湘的兒子愛好飼養動物,他的個性和愛好得到了父母的尊重支持。
他們三位是長沙知名學校的校長或者書記,卻在自己的孩子進入中學前后,不約而同地做了同樣一件事:暫停孩子一年學業。這究竟是對現行教育體制的“反叛”,還是對新教育方向的“探索”?大家先聽聽他們的故事,再和我們一起來探討,我們熱切期待您的觀點和案例分享。
朱志湘
停下來,讓孩子找到自我
長沙燕山二小校長朱志湘,在兒子小學升到初中那年,為孩子的學業按下了暫停鍵。
“因我工作太忙,兒子5歲的時候,就把他帶在了身邊,讓他提早入了學。后來,我決定要為我的這個錯誤買單。”朱志湘這樣解釋那一年的舉動。
朱志湘說,入學后,孩子每天早晨必須早起上學,每次都睡不醒,經常是哭著去上學,“做父母的,又是搞教育工作的,看著孩子每天把上學當成一件痛苦的事情,心里特別難過,就會覺得自己很殘忍。而且,如果對學校很抵觸,不開心,怎么會擁有好的學習能力呢?雖然孩子在小學學習成績也能達到中等,但心智到底還是稚嫩了。”朱志湘看著兒子每天上學的小小背影,充滿了自責和擔憂。
在兒子小學畢業那年,她毅然做了個決定,沒有讓孩子繼續升學。一年的時間,朱志湘讓兒子開始調整,主要做三件事情:一是每天睡到自然醒,二是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強化特長培訓,三是帶著孩子到處旅行。
朱校長說,那一年,是孩子最開心的一年。每天8點多起床,開始畫國畫,上午打羽毛球,晚上練習他愛的吉他。尤其是,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一項比較“另類”的愛好當中去。
朱志湘的兒子從小學五年級起,開始癡迷養寵物,養得還比較另類,有老鼠、蛇、蜥蜴。這對媽媽來說是個挑戰:“我很怕這些動物,最開始還丟過他的一些老鼠。”但兒子哭著跟媽媽談判:“這些動物也是有尊嚴的。”漸漸地,朱志湘發現,孩子確實有一個大人無法介入卻十分值得尊重的世界:每當說起這些小動物,兒子總是眉飛色舞,能夠說出小動物們鮮為人知的生活習性。在家的一年,兒子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動物世界中去,通過觀察和照顧它們,尋找自己對世界和自然的認知坐標系。看到兒子樂在其中,朱志湘還專門為孩子準備了兩間房子做他的動物樂園。
一開始,并不是全家人都支持孩子的休學。直到孩子復學后上了初中,表現出自信和個性,家人才漸漸相信,做母親的用勇氣為孩子重蓄了能量,找回了自信。直到今天,朱志湘對兒子的評價是:“不是中國式的好學生,但身心健康。這比學習成績重要。”
常立新
停下來,讓孩子輕裝上陣
常立新為原長沙市田家炳實驗中學校長,現任長沙廣播電視大學校長,從教25年。
他的女兒笑笑2歲多上幼兒園,5歲多上砂子塘小學,比一般孩子早了一年。笑笑在小學階段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用常立新的話來說,“身心健康,一切正常”。為何讓女兒小學畢業后在家“閑賦”一年?常立新說,主要原因不在女兒,而在于自己。
在女兒“順理成章”上小學后,做父親的開始琢磨:早上一年學和晚上一年,對孩子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響?“過去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為了謀生或提干才要早點走上社會。但對現在的孩子來說,究竟為什么要急匆匆呢?”
“按照現在大部分孩子的成長步驟,一般從進入初中開始,就壓力增大。從他踏進中學起,再想得到清閑自在的生活,恐怕就要等到幾十年退休之后了。”常立新突然強烈地覺得:“讓孩子晚工作一年,沒有關系;可讓她自在玩一年,對孩子來說是多么珍貴和有價值。而且就我們的人生經歷來說,只有人在空閑的時候,才會想起去做各種有意思的事情。”
當時11歲的笑笑在這一年做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呢?在小姑娘的記憶里,自己那年可以睡到中午自然醒,然后等父母回來一起吃午飯,午飯后開始自己看書、搗鼓航模、下圍棋、練書法、學自行車。晚上一家人看電視、聊天。最令她覺得酷斃了的一件事情,是拿著木頭搗鼓出了一架可以飛起來的飛機。總之,那一年是想干嘛干嘛,自在快活。
不過,在常立新看來,那年只是形式上無為而治。其實,那一年是給自己這個做父親的機會,深度介入女兒的教育和成長:“我雖然培養了那么多引以為豪的學生,卻沒有機會真正做女兒的老師。”
那一年,他主要有針對性地“撩撥”女兒在某些方面的興趣:
小姑娘邏輯能力差,當爸爸的就“慫恿”她一起看動畫片,看《圍棋小子》。看見動畫片里圍棋小子酷斃了的棋藝,小女生羨慕死了,于是,拼命學圍棋。最后,還可以在網上跟人下棋過招。
小姑娘不愛寫作文,寫個幾百字覺得太麻煩,告訴爸爸,發現那些寫古文的好了不起,可以寥寥數語把事情寫得那么有味。當爸爸的立刻“誘惑”她去讀一本神奇的書《古文觀止》, 還“撩撥”孩子和自己比賽背誦。等小姑娘一進初中,把老師嚇了一大跳,小小年紀竟然背得十幾篇古文。
小姑娘喜歡玩電腦游戲。反正有大把時間,當爸爸的就帶著她玩“三國殺”,順帶著就說,這個人物真的和誰誰誰打過仗,勾起小姑娘好奇心后,老爸就說,你自個兒到書里去找典故。
這一年,當爸爸的最大“陰謀”,就是讓孩子成功“悅讀”。“悅讀”是他認為在自己的成長經歷中最有用的經驗。這一年,他讓女兒海天海地隨便看書,科普的、人文的……各種雜書,只要是孩子喜歡看的。
如今,笑笑重返了學校。在長沙實驗中學讀書的她,成績排在年級前幾名,這個成績的取得,是建立在不上培訓班、不額外加班上的;在小學從來不搞體育鍛煉的她,在中學竟然長跑、排球都開始顯現優勢。最讓父母欣慰的是,笑笑學習、生活狀態非常輕松、愉悅。他們認為,這跟“那一年”關系密切。“那一年的成長,讓她自信;那一年的自由探索,讓她知識面廣,不抵觸學習。”
休學的一年里,體育鍛煉讓夏延剛的兒子身心受益。
夏延剛
停一年,讓孩子接接地氣
“我也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但這一年,確實兒子乒乒變化挺大的。”夏延剛說。這位長郡梅溪湖中學黨委書記,兒子念到初二時,為孩子辦理了休學一年的手續。原因是:“孩子每天有寫不完的作業,似乎成了應試教育的機器,覺得這樣下去孩子身體會被搞垮,就想讓兒子調整一下。”
這位做學校中層干部十幾年的書記,結合自己工作后的切身體會,認為“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很多東西,不僅僅是會考試。尤其對一個男人來說,必須要有堅強的毅力、頑強的意志,這一切都建立在有一個強壯的身體上。”
有一件事情一直悄悄埋藏在夏延剛的心底:兒子在讀小學六年級時,曾被一個大孩子欺負,搶走了東西。兒子性格本身就內向,做父親的觀察著這事對孩子的影響,覺得加劇了兒子處事的不自信。
去和妻子商量孩子休學調整的事情,妻子最開始一樣不理解。但好在夫妻倆都是做教育工作的,也比較信任丈夫,一晚上思想工作后,妻子就同意了。兒子自然很快點頭,只是,被要求想好:“這一年自己究竟想干什么。”乒乒選擇了三件事情:打球、學泰拳、旁聽課程。其中,重心放在體育鍛煉。
“大半年后,我愛人說,這條路走對了。”夏延剛挺欣慰,“那一年里,孩子對自我的認識有了飛躍的變化,體育鍛煉讓他身心受益,如今,兒子還跟我說,有機會還想去部隊里鍛煉。”最明顯的變化是,當時13歲的他,個頭一下子從1.64米躥到1.75米。
第二大變化體現在孩子的自強自立意識上。“他每天去打乒乓球、學泰拳,最開始是我開車送他去。有一天他對我說,爸爸,以后你不要再送我了,一是車燒油貴,二是你自己也有事,我自己能坐公交車搞定的。”這話,讓做父親的很欣慰。從此放手讓孩子獨立,“發現放手后孩子做得很好。回家后自己的鞋子、衣服都自己洗,還要幫父母煮飯、買菜。”
有一件事讓父母尤為印象深刻,“有一回訓練很晚回來,他把樓下一個婆婆的菜全買上來了。我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說,這樣老婆婆就可以早點回家。”從學校的按部就班中暫時“解放”出來后,夏延剛認為兒子正在經歷“接地氣”的生活教育,“人這一輩子,就是應該要感受到不同階段的生活的快樂,這些積極、健康、向上的東西。素質教育不是就體現在走進實實在在的生活嗎?”
第三大變化是孩子的自我管理方面。乒乒那一年學習并未放松,而且從過去被動的學習,變成了一種主動學習。“每次到學校旁聽課程回來,他都會清晰地告訴我們,自己哪些方面沒有弄懂,哪些非常有興趣,很想鉆研明白。”
夏延剛覺得,這不就是自己“冒險”讓孩子暫停學業的初衷嗎?“雖然當時有點被逼無奈的感覺,但這一年,對孩子來說,是終身的財富。”
對話
晚報:若孩子不是5歲上了學,你敢為她暫停學業一年嗎?
常立新:那我也敢。年齡不是動因。
晚報:“那一年”孩子的收獲,你們覺得不能“正常”地在學校完成嗎?
常立新:我孩子最大的收獲在“悅讀”。個人認為,這在學校很難完成。進入中學后,孩子們的壓力一年比一年大,圍著考試轉,很難輕松地、大量地去讀自己有興趣的讀物。而我認為,“悅讀”是可以解決人學習成長中的很多問題的。
夏延剛:讓孩子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說實話,我覺得在目前這種考試體制下,完全不可能實現。上中學后,孩子們每天非常累,讀書、考試成為了孩子甚至是家長的全部,孩子們的精力不夠。
晚報:如果你們不是教育體制內的人,你們還會有勇氣去這樣做嗎?你們不會擔心他(她)的升學問題?
常立新:首先,我從來沒有想過讓她去那些大家都趨之若鶩的學校,對她沒這個期望。其次,我覺得憑她現在的狀態,是能夠考上我覺得也還不錯的學校的。
夏延剛:兒子2013年恢復了學業。但就算是我在教育體制內,這個轉學的手續辦起來,也沒有我此前想的那么簡單,經歷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作為一般的家長肯定不敢這么做。
晚報:非專業教育人士的其他家長,也能像你們這樣嗎?
常立新:正是因為做教育,我對自己“誘導”孩子的能力很自信。其他家長還是不能輕易嘗試。
夏延剛:我們了解兒子,知道他的優勢、特長和短處,作為父母,還是自信的。
記者手記
珍貴的“那一年”
這是幾個有意思的個案故事。三個知名的學校校長、書記,讓孩子在中學前后暫停學業。我相信,每個人會對這樣的教育故事有各自不同的解讀。
回顧三位校長書記讓孩子暫停學業的一年,你會發現,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一是父母對自己的教育引導能力和經驗充滿了自信;二是這一年其實孩子們并不是沒有學習,只是停下了學校按部就班的課程訓練,轉身投入到更為廣袤的學習空間中去,愉快主動地去學習;第三,雖然這三位家長都具有體制內的優勢,但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并不是一定要考取名校,反而他們希望孩子更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找到價值和樂趣,在廣闊的天地中尋找著真正的“學習之道”。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可以被解讀為現行教育制度的“反叛者”、“吶喊者”。但同時,也可以說,他們是一群希望教育回歸生活本質的追求者和探路人。
在我個人看來,這是教育事業的進步。無論家長還是校長,對自己孩子的成材標準,已經不是過去幾十年主流的“考清華、北大”,然后“出人頭地”這樣的教育目標,反而都發自內心深處地渴望著,孩子能夠真正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能在珍貴的成長期享受到學習和生活的樂趣,能學會自我管理和對社會的擔當。這難道不應該讓我這樣的教育觀察者欣喜嗎?我看到,在社會進步、個體條件越來越好的情況下,大家對孩子教育的選擇越來越多元,社會對這樣“離經叛道”的選擇也越來越包容。一個社會,讓人有選擇,這是多么重要。
這或許是一條暫時還很小眾的教育之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