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映的電影《親愛的》,向人們講述了田文軍、魯曉娟在孩子被拐后踏上漫漫尋子之路,之后又與孩子“養母”李紅琴爭奪孩子的故事。找回孩子,全家團圓,可是孩子只認“養母”不認親媽,故事又陷入了另一個困境。影片以“打拐”為題材,既反映了拐賣兒童犯罪的危害,又折射出打擊拐賣兒童犯罪面臨的諸多困境。如何彌補被拐之“痛”?實現從“全民打拐”到“天下無拐”,還有哪些工作要做?記者日前就此進行了采訪。
案件雖偵破,留下的“痛”尚未結束
兒子小涵(化名)被解救回家已經近一個月了,但王志雪發現,有時兒子還是偷偷地說恨她,埋怨她看管不嚴致使其被拐,且時常念叨“養父母”的好。
王志雪無奈地說,這可能就是債,我欠了將近10年,要慢慢還。
2005年7月3日,河北邢臺的李登亮、王志雪夫婦1歲半的兒子小涵被拐,遂向警方報案。警方發現,四川省三臺縣的趙某有重大作案嫌疑,且案發后下落不明。2011年5月,公安部將此案列為打拐專項行動第一批督辦案件。但缺乏有價值的線索,案件一直未能偵破。
今年以來,河北省公安機關開展積案攻堅,重新梳理未破拐賣積案。邢臺警方先后奔赴陜西、山西等地,經半個多月的艱苦工作,6月9日,在陜西韓城一煤礦最終將逃亡近10年的犯罪嫌疑人抓獲。
之后,警方深挖細查,又輾轉山東、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將該案同犯吳某、鄭某、饒某等抓獲。9月25日,警方將被拐賣、正在北京市海淀區某小學上學的小涵解救,并送還其親生父母。經DNA信息比對,小涵就是10年前李登亮、王志雪夫婦丟失的孩子。
案件成功偵破,看似圓滿畫上了句號,但它帶給李登亮一家人的“痛”遠不止這些:近10年,李登亮夫婦強忍悲傷,苦苦追尋,記不清找過多少次;近10年,李登亮夫婦有了女兒和小兒子,小涵回來后,如何與他們相處成了新問題。
其實,這種“痛”在影片《親愛的》主角田文軍的原型彭高峰身上亦有體現。2008年他在深圳工作時兒子樂樂被拐。3年尋子期間,受過騙、想過自殺,后在親戚勸說下生了小兒子文博。找回兒子樂樂后,卻發現孩子和養母感情深厚,不想回家……
“拐賣兒童犯罪,罄竹難書!對一個家庭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公安機關不會放棄任何一起拐賣案件的偵破。”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說。
買方市場猖獗,法律亟待完善
針對拐賣兒童犯罪跨區域、大范圍流竄等特點,公安部部署各地公安機關主動出擊,僅今年2月,公安部就指揮全國27個省區市警方同步開展特大網絡販嬰案集中抓捕解救行動,摧毀4個特大網絡販嬰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1094名,解救被拐賣嬰兒382名。
另外,自2009年4月全國開展打擊拐賣犯罪專項行動以來,公安部還組織全國公安機關不斷創新打拐工作機制,建立偵辦拐賣兒童犯罪“一長三包責任制”、兒童失蹤快速查找機制、來歷不明兒童摸排比對機制,建立了全國打拐DNA信息庫,可謂成效顯著。
打拐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面對成績,陳士渠只是“希望拐賣兒童犯罪案件的數量越來越少,有更多家庭免受骨肉分離之苦”。
不過,他坦陳,受當下錯誤觀念、部分法規不完善等不利因素影響,打拐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記者也在采訪中發現,有一部分人錯誤地認為,被家庭遺棄、家庭貧困的嬰兒,其生活因為被販賣才能得以改善,公安機關不應過多打擊販嬰行為。這種錯誤的認識,實際上在默許拐賣兒童犯罪的非法存在。
我國刑法規定,收買是犯罪,但是不阻撓解救,對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沒有傷害虐待的,可不追究刑事責任。對此,陳士渠表示,這并不利于打擊日益猖獗的買方市場。他說,發生此類犯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需求、有買方市場存在,兩者呈正相關關系。
對于拐賣案件的管轄,目前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犯罪行為的發生地和被告人居住地有權管轄。“實際上,人販子往往跨區域、大范圍流竄作案,拐出、拐入、中轉地都是犯罪行為發生地,加之經費不足、警力緊張,打拐工作困難重重。”陳士渠說。
此外,專家表示,犯罪行為證明標準過于煩瑣、量刑偏低等方面的法律問題,客觀上不利于對拐賣犯罪行為的打擊。
防范打擊并舉,“買方入刑”能否變為現實
陳士渠介紹,反拐工作包括預防、打擊、救助和康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進一步落實綜合治理。
他說,電影《親愛的》是以新聞故事為原型,其中孩子被拐是父母疏于看管造成的。這提醒我們在打擊犯罪的同時,必須重視防范,學校、幼兒園等機構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家長、孩子的防拐意識和能力;在拐入地,還要大力宣傳“買孩子是違法犯罪”的思想,糾正部分人錯誤觀念。
在救助方面,多地警方表示,要摸清農村地區非法收買及收養兒童的數量,多措并舉,多管齊下,查找、解救并妥善安置其中的被拐兒童。
針對被拐兒童解救后的康復問題,幼教專家林怡表示,少年兒童跟父母的依戀關系不可分離、不可缺少。如果孩子被拐,依戀關系受挫,成功解救后或許會產生很多“不良反應”:孩子不信任人,不能接受他愛的人也不能愛他人,較難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
為此,林怡建議,家長一定不能急于求成,可向專業人士比如心理咨詢師、心理醫生等尋求幫助,幫助孩子彌補被拐賣甚至與“養父母”分離的創傷,恢復孩子正常的與親生父母的依戀關系。
專家表示,必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呼吁、推動“買方入刑”。只有嚴厲打擊買方市場,加大對買方的處罰力度,才能從根本上遏制拐賣兒童犯罪。同時,應理順拐賣案件的管轄權,簡化犯罪行為的證明標準,打防并舉,才可能實現“天下無拐”的目標。
據了解,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將就收買被拐兒童的行為追究刑事責任作出新規定。“天下無拐”能否慢慢變成現實,人們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