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新學年要來了。這幾天,北京的中小學陸續迎來一批新面孔。他們是小學和初中一年級新生。今年,他們身上更多了一重符號,他們是“就近入學”強政下的首批受益者。
今年2月,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重點大城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15年,19個重點大城市實行劃片就近入學政策。
4月,北京市教委發布《關于2014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意見》,強調堅持免試就近入學。由此,號稱“史上最嚴”禁止擇校令正式生效。
北京,作為教育生態和資源最特殊的城市之一,“就近入學”落實情況究竟如何?這幾天,正是檢驗政策是否真正落地的時候。
現狀:關系擋門外,“五證”辦齊難
家住西城區的劉婭(化名)一家,正是今年“就近入學”政策的受益者,入學服務系統的隨機派位,讓她的孩子進入了夢寐以求的重點小學。“要是換成往年,我肯定要托朋友、找關系,才能把孩子送進好學校。但今年,不一樣了。”劉婭說。
“為什么?”
“身邊的朋友想通過各種手段把自己的孩子送入重點小學,但由于禁止跨區政策和入學服務系統的使用,他們的計劃都泡湯了。‘就近入學’確實改變了長期存在的‘擇校’之風。”劉婭答道。
劉婭口中的“入學服務系統”,即北京市義務教育入學服務平臺,今年首次正式投入使用。無論是幼升小還是小升初,所有的信息和入學環節都在此系統內完成。如果信息不符合就近入學的要求,系統就會自動“過濾”。
“這樣做的好處是,每一名學生的入學途徑和方式都有全程記錄,這種記錄把每一個孩子按照升學規則應該到達的點都做了明確標注,可以限制學生無序地跨片流動,是確保免試就近入學制度和機制的保障。”北京市教委委員、新聞發言人李奕如此解釋。
“就近入學”讓一批學生如愿走進了校園,也把一批學生擋在了門外。
張軍和哥哥張力來北京打工已經十多年了,沒有固定工作,戶口也在老家。隨著哥倆的孩子進入適學年齡,他們本想按照過去的“慣例”花點錢把孩子送進小學,可沒想到的是,今年“就近入學”強政的出臺,徹底讓他們斷了念想。
要想讓孩子在京上學,張軍哥倆就必須辦齊政府要求的“五證”。“說是五證,其實遠遠不止。比如說,開具在京務工的就業證明,不僅要有勞動合同,還得出示營業執照復印件和工作證明。對我們來說,真的辦不齊。”
眼見辦齊“五證”無望,張力又去四處打聽,最后托關系找到一個“可以辦事”的人,塞了三萬塊。“那人承諾送進附近的小學,結果沒進去,錢都打水漂了。”張軍無奈地說,“入學門檻越來越高,把我們這些最‘下面’的人都攔住了。”
此次新政確實提高了非京籍學生的入學門檻。除“五證”外,北京部分區縣還明確要求父母雙方都要在本區縣就業,多個區縣要求非京籍父母在本區縣就業和居住,也引發了非京籍務工人員的強烈不滿,一些人無奈選擇回老家上學。
前不久國務院公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時,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表示,對于隨遷子女入學,教育部一向采取“兩為主”的政策——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也強調,諸如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根據城市發展總體規劃、人口控制目標、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教育承載力合理安排隨遷子女就學。
在這樣的政策框架下,張軍的去留將如何決定?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指出,打工人員往往缺乏話語權,政府應該加強對其隨遷子女的政策配套。在非京籍進城務工人員特別集中的區縣,不僅要酌情擴大公辦學校容量,還要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辦學,可適當購買民辦學校服務,多措并舉,滿足非京籍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基本需求。
收效:九成就近入學,公平更規范
北京市教委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北京市小學就近入學比例為93.7%,民辦學校、寄宿制學校等其他入學比例為6.3%。初中就近入學比例為76.82%,特長生入學比例為6.75%,民辦學校、寄宿制學校等其他入學比例為16.43%。
“比以前更公平、規范。”長期研究“就近入學”政策的聞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那么,“公平”“規范”都體現在哪兒?
聞風認為,“就近入學”政策極大程度保護了片區內學生的權益。“只要你有北京戶口,就一定能在戶籍所在片區內上一所小學。不用花錢就有學上,甚至有好學上,家長自然不用再為擇校之事發愁憂心,進而致使權錢交易急劇減少。”
而對于廣泛熱議的“五證”問題,聞風表示:“嚴格的對外‘五證’要求,保證了符合條件的外地務工人員子女有學上。也使得很多投機取巧、超生等不符合城市管理規定的學生,無法繼續留京上學。對北京家長而言,肯定會公平一些。”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各地尤其是各大城市為破解入學難題采取了很多頗具針對性的措施。今年北京市教委采取了做大并分好“蛋糕”的舉措,一方面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另一方面縮小優質校服務半徑。“具體來說,初中小學相互搭配建起的九年一貫制學校‘躥紅’。取消共建生,堵住了條子生的‘后門’,基本實現就近入學。在學區內將一所優質校與一所薄弱校深度聯盟,建優質資源帶等多種‘組合拳’,讓人模糊了差別和選擇的目標,使‘擇校熱’降溫。”
存憂:資源有差異,統一非均衡
“就近入學”的效果明顯,但我們仍不能忽視發展過程中的磕磕絆絆。
儲朝暉指出,當前,破解入學難題并未大功告成:“因為一項措施是否真的有效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從目前的實踐情況來看,改革還存在隱患。例如,一系列舉措將北京各區內的教育資源“攤勻”了,但區與區之間的教育資源不均衡卻更加凸顯。聞風說:“像大興、門頭溝、延慶等區縣的教育資源就相對差很多。”他介紹,北京各區縣之間的教育資源差異,從考不上普高的比例可見一二。延慶中考考不上普高的比例接近45%,門頭溝為近43%,而東城區則為10%左右,西城最少,僅2.57%,“機會真的相差太大。”
此外,還有一個難題是如何處理好深度聯盟后的連鎖反應。“對聯盟校統一管理、統排課表、共享師資、統一評價、教師統一編排,淡化學校邊界,構造一個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大通道——這樣的做法是否能較好地尊重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是否能將學校內部的工作切實依據以人為本原則做精細?以人為本的教育關鍵是要關注差異,不是簡單的‘統一’就能解決問題。”儲朝暉道出了心中的疑慮。
他還表示,一些家長已經關注到名校大規模新建分校及合并普通校的趨勢。那么,分校過多是否會沖淡名校這杯“濃茶”?如果學校僅是掛了優質校分校的牌子,教育資源跟不上,那對教育均衡發展起不到作用。而家長一旦看明白其中的端倪,依然會擠破頭搶優質校,擇校問題就會卷土重來。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也表示,“學校集團化”等做法在相當程度上干擾了常規的學校管理,只有少數的重點學校受益,而絕大多數學校則看不清自己發展的方向與出路。其最直接的后果是,評價標準模糊不清,多數學校缺少希望與活力。
另外,如何控制學區房價格,也是不少人擔憂的問題。聞風坦言:“現在各方面卡得這么嚴,‘共建’‘交錢’都不好使以后,上優質小學最簡潔明了的方式就是購買學區房。”
聞風建議,教育行政部門需要有針對性地大力投入資金和教育資源,以確保逐步縮小區與區之間的教育差距,實現本市各區域之間的教育均衡。(記者 晉浩天)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