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校長杰姆斯給老羅斯福總統提交一份《備忘錄》,指出:“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青年中國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于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的影響上取回最大的收獲。”他提出應當“使用那從知識上和精神上支配中國的領袖的方式。”因為“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為可靠。”正是基于這樣的目的美政府決定退還部分“庚子賠款”以培養留美預備生。
1911年,清華學堂按照美國的模式開辦了,但是,為學堂制定辦學方針的中國校長、監督們卻另有考慮。在1911年2月制定的《清華學堂章程》規定學堂“以培植全才,增進國力為宗旨”,“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這種辦學理念,得到曾經為推動清廷變革、增進國力而殫精竭慮的梁啟超先生的贊許,他不僅將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華學校念書,而且十分關注清華的辦學和學子的成長。他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學子的文化植根,提出:“清華學生除研究西學外,當研究國學;蓋國學為立國之本,建功立業,尤非國學不為功。” 1914年11月他還到清華做以“君子”為題的演講,以《周易》的兩個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激勵學子。他指出:君子自勵猶如天體之運行剛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應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而應重自勝擯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自強不息;同時,君子應如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容載萬物,責己嚴,責人輕,以博大之襟懷,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以寬厚的道德,擔負起歷史重任。梁先生的演講深深激勵了清華學子,后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成為清華校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是清華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清華精神文化的支柱與靈魂。哲學家張岱年先生認為清華校訓的內涵高度概括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其自傳《通往愛智之門》中指出:“‘自強不息’就是永遠努力向前,絕不停止,這句話表現了中華民族奮斗拼搏的精神。在政治生活方面,對外來侵略決不屈服,對不良勢力決不妥協;在個人生活方面強調人格獨立,志不可奪。‘厚德載物’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懷,兼容并包。在中國,儒、道、釋三家彼此相容,這種現象只有中國才有。西方歷史有宗教戰爭,中國則無,這無疑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自強不息’是奮斗精神,‘厚德載物’是兼容精神。這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稱為‘中華精神’。”
當今中國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此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清華大學為實現中國夢,確立了“世界一流,中國特色,清華風格”的目標,同樣必須自覺植根民族文化沃土,弘揚民族精神和清華精神。值得慶幸的是,清華在建校之初,就把自己的精神世界與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緊緊聯系在一起,并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升華著精神境界,形成了明恥圖強的愛國奉獻精神、嚴謹務實的科學求真精神、海納百川的包容會通精神和人文日新的追求卓越精神,這些精神與先輩追求的民族精神,與當今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寶貴的一致性,激勵著清華人不斷完善自我,奉獻祖國,并為人類文明做出積極貢獻。(清華大學教授 胡顯章)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