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五個教育陣地,促進課程共同體建設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了“五個統籌”作為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重點任務,在“五個統籌”中,除了提出對學段、學科、環節、隊伍等領域的統籌,還重點提出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五個教育陣地的統籌,目的在于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強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和社團組織活動的密切聯系,促進家校合作,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科學設計和安排課內外、校內外活動。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各級各類學校對立德樹人的學科實施有深刻的領會與理解,形成高度一致的認識,并且努力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
第一,立德樹人是系統工程,其重要的載體是課程。和過去不同,今天的課程具有統整性、多元性、實踐性等諸多特征,它已不再是傳統的單一學科的概念,而是支持學生成長的系統架構,不僅包括體系化的學科知識,也包括幫助學生實現社會化過程的各類實踐體系。在組織結構上,學校、家庭、社會都是這些實踐學習的陣地;在形態上,學科學習、社團活動、家庭生活以及社會實踐都構成學生成長的平臺。因此,課程的統整性決定了課程支持系統必須從獨立走向融合。
第二,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需要在教育過程中有具體化的表現。作為學校的學科教學,首先需要承擔對學生成長過程和成長價值的關注,這便是學科育人的要求。學科育人的主要內涵是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道德品性、健康人格、社會責任能力、民族與國家情感的養成,以及能夠讓學習者通過不同知識體系的學習,自我構建起個體與社會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僅是社會適應,更多地是一種主動參與和規劃社會生活的能力和責任。由此,在這個意義上的學科教學,需要在學習內容、學習資源、學習過程、師生關系等方面作更具體化的表現和解釋,這種表現不僅在課堂上,而且在各種校內校外的共同體中。讓學習者在更多、更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得到體驗,這是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共同責任。
第三,立德樹人最終是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真正發展不只是看課程賦予的知識量和認知技能,而且還要看學生能否通過學習,建構起一定的個體與他人、群體、社會乃至國家的關系,在課堂、校園、社團中,學生能夠通過不同的課程載體,與同伴、老師,與相應的組織建立關聯。在家庭、社區以及更大范圍的社會群體中,讓他們逐步了解自己的身份,以及各自所具有的權利和責任,從個體擴大到更廣泛的社會性的關系。只有讓學生走出狹小的課堂,才能在更大的環境中充分發揮潛力。
根據立德樹人的課程要求和任務,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研究機構和學校,要站在共同認識的基礎上,承擔各自的責任。
首先,作為行政部門,要建立正確的學校辦學質量觀,要把積極倡導現代的教育質量觀作為引導社會大眾文化發展方向的任務之一。地方政府不能以單一考試結果衡量學校教育的成效,而要看學校是否能夠融合各類教育資源和平臺,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支持其成長的要素,還要組織相關責任主體共同承擔責任,開發多樣、豐富的課程資源,使其主動與其他方面形成共同體,從而建設好學校、家庭、社區的教育網絡,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
其次,作為高校和其他研究機構,要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要研究立德樹人的課程體系和具體表現性的評價體系。要通過協同創新機制,把立德樹人作為系統工程抓;要整合高校和其他研究力量,深入對中小學的課程標準、教材編寫、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及教師研修作整體的、具體的、系統的研究;要深入了解當前學科育人的主要問題,包括學生核心素養的指標體系和學科教學評價體系,提供具體的、有效的研究范式。同時,要指導和支撐基層學校根據學校實際建設校本課程方案,幫助學校建設和維護資源。
再其次,作為中小學校,要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在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的課程要求,主動整合家庭、社區等多方資源,引導師生參加更多的課程實踐。學校要通過各種渠道開發學生的學習機會,豐富校園文化建設,開設讓學生獲得各種發展的選修課程和社團活動,建設家校互動平臺,讓家長、家庭成為輔助學校教育的積極力量。要合理安排各學科的社會實踐課時,有效利用校外各類教育場館資源和實踐基地,使它們成為學科教學的重要資源。在課堂中,學校要引導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使課程內容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精神發展和德性升華的過程。同時,學校要把立德樹人要求作為學校重要的教師教研的要求,在教學研究和實施中發現和培育優秀教師,讓更多的教師能夠成為統籌課程五個陣地的主要力量,也讓更多的家長、社會優質資源成為學生課程學習的合作者和指導者。 (尹后慶 作者系上海市教委巡視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