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沈家祥深居簡出,但他的心思仍然留在藥物化學的瓶瓶罐罐里。
15日,他和妻子陳燕娜將100萬元積蓄捐給天津大學,希望用這筆錢支持年輕人去從事創新的工作。
沈家祥缺席了上周的兩院院士大會,不過他注意到,習近平主席在會上再次強調國家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沈家祥一字一句地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自己捐出這筆錢,就是要響應這個號召。“習近平主席鼓勵我們大家要全面創新、創新再創新,我想如果能夠盡一些力量的話,我非常高興。”
據沈家祥之孫沈赤兵介紹,100萬元約占沈先生存款的一半。他留出四分之一給妻子看病,另外四分之一用于應急以及實現自己的一些實驗想法。除此之外,他沒有為自己打算。
這位倫敦大學博士1949年抱定“科學救國”的理想回國服務,在推動抗生素、維生素國產化等方面成就斐然。他對記者說:“我們過去做的新藥研究不多,跟國外同行差得太遠,他們是搞創新,我們過去更多是仿制。習近平主席的講話是‘叫我們自己鼓起勁兒來,跟外國一樣,做創新的工作’。”
如今,他很高興已有大量海外人才到中國工作。他參與創建的天大藥學院,去年迎來了該校60多年未見的“洋院長”杰伊·西格爾教授。今天,沈家祥穿著紅色唐裝,當著西格爾教授的面,喜氣洋洋地對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說,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正在發生的事情——連外國的優秀科學家也到中國工作了。
李家俊校長接受捐款后表示不辜負沈先生的希望,把天大辦好,把藥學院辦成有國際競爭力的機構。天大將設“沈家祥教育基金”,獎掖在藥學領域表現突出的師生。
西格爾教授平均每月到沈先生家里拜訪一次與他交流工作。在這位“洋院長”眼里,沈先生捐款的義舉是國外少見的,從中體現了中國的4個美德:愛國、創新、忠誠、包容。
沈家祥的外甥包宗業說,沈先生畢生的追求就是發展民族的現代制藥業。這筆捐款體現了這種追求。沈先生感到自己年事已高,所做的研究工作越來越少,捐款是他回報社會、回報天大的一種方式。
雖已近期頤之年,沈家祥仍關注時事,思維活躍。沈赤兵告訴記者,爺爺可能隨時冒出新的想法,學生們也會幫他檢索一些研究所需的文獻。去年,爺爺吃過一次日本納豆,突然琢磨起納豆里有助于緩解骨質疏松的維生素K。爺爺“發動”一位學生和家里的兩位保姆,一起研究怎樣發酵納豆,分析其中的維生素K,為此搜集了很多文獻。沈赤兵感慨,從生活中的瑣事出發,爺爺都會想到創新。如今,爺爺實現了捐資的夙愿,把對創新的殷殷期望寄托在了年輕人身上。(記者張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