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勤奮、求實、創新”出現的頻率頗高
近六成大學生認為校訓缺個性
近日,“央視新聞”一條“還記得你的校訓嗎”的微博引發網友熱議,隨著畢業季的臨近,不少大學生即將離開校園,大學生們對母校的校訓怎么看?昨天,武昌理工學院一項公布的調查顯示,57%的人認為,我國校訓趨同化嚴重,沒有個性和創意。
近三成大學生認為
校訓雷同,沒有實際意義
本次調查采取不記名網絡隨機的方式,調查涉及華中師范大學、上海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湖北大學、武昌理工學院、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等省內外27所高校,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00份。調查顯示,64%的學生認為大學校訓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對自己有著警醒作用,56%的大學生曾圍繞大學校訓進行過專門培訓。
調查中,許多學生反映自己學校的校訓比較空泛,不明白具體的涵義。57%的人認為,我國校訓趨同化嚴重,沒有個性和創意,近三成大學生認為我國校訓很多都是從古老的經典中提煉,缺乏故事和情感,沒有實際意義。
“團結、進取、求實、創新”“勤奮、仁愛、求實、創新”“嚴謹、勤儉、求實、開拓”“團結、奮進、求實、創新”……乍一看,你或許以為粗心的學生寫錯了順序,但實際上,這些差不多的校訓分別出自大連理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和新疆大學。
調查發現,在我國所有211院校中,“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等詞語出現的頻率頗高,而校訓同為“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大學有3所,分別是華北電力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和西藏大學。校訓中包含“團結、勤奮、求實、創新”這幾個詞的大學有6所,分別為中央音樂學院、中央財經大學、同濟大學、大連理工、南京理工大學、第四軍醫大學。
武漢高校校訓同樣高度重合。華中師范大學校訓為“求實創新、立德樹人”,華中科技大學為“明德厚學、求是創新”,武漢東湖學院為“創新,求是,厚德,篤學”,武漢科技大學為“厚德博學,崇實去浮”。
國外校訓生動
十分重視對真理的追求
相對國內高校校訓的四平八穩,國外高校校訓顯然生動得多。例如,哈佛大學的校訓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加州理工學院的校訓是“真理使人自由”,耶魯大學的校訓是“真理和光明”,霍普金斯大學的校訓是“真理使你成為自由人”。這些高校的校訓雖然確立的年代不同,但是都強調追求真理,從中也折射出這些大學嚴謹的辦學理念。
“國外校訓的字面意思簡單明了,十分接地氣,具有前瞻性。國內的校訓姿態放得比較高,過多的追求辭藻的押韻和對稱,與現實聯系不緊密。”長江職業學院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大四學生吳鵬說道。
“一些學生之所以不理解自己學校的校訓,一是因為一些高校的校訓教育不夠,并沒有沉淀為校園文化和校園精神,所以導致校訓沒有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痕跡;二是很多高校校訓內容雷同,字數相仿,不便記憶。而國外的高校校訓內容實事求是,按照校訓來塑造學生的內在品格,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武昌理工學院學工處常務副處長王海濤表示。
校訓呼喚個性與特色
調查結果顯示,僅有兩成大學生喜歡國內校訓,認為國內校訓強調人的道德修養和精神追求。
在調查一個好的校訓應該具備什么條件時,36%的學生認為一個好的校訓應該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32%的學生選擇了“能給師生以鼓勵、警示”這一項,28%的學生認為好的校訓應該與時俱進,易于理解記憶。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課部李強老師表示,“好的校訓體現了學校的辦學傳統和學校歷史的文化積淀。校訓是一個學校的靈魂。”
教育學博士、河南工業大學劉廣明教授一直關注高校的校訓問題。他說,“校訓的同質化、政治化、口號化嚴重,沒有特色,沒有內涵、沒有文化,學生就不愿意記。同時,目前學校對大學文化、大學精神的教育越來越弱。”(記者屈建成 通訊員劉明楊 彭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