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是“全國學生營養日”。經過兩年多的摸索,國家“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使中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得到明顯改善,成為一項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工程”。但隨著物價上漲,學校用3元錢做出一頓讓學生既吃得飽、又有營養的“熱午餐”,著實需要費一番腦筋。
“學生吃飽了,個頭往上長,學習成績也在提高”
記者近日在貴州省威寧縣秀水鄉前豐村前豐教學點看到,中午12時20分,48名小學生在老師帶領下排隊領到了熱騰騰的午餐。前豐教學點僅有一、二兩個年級,學生以回族為主。當天的午餐是牛肉炒白菜、麻辣豆腐和西紅柿湯。
二年級學生馬思璐吃得很香。“學校比家里吃得好。大伙都覺得政府做了件大好事。”食堂工勤人員馬雙花說,她是前豐村村民,孫子在前豐小學上學。
2011年,國務院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年惠及中西部貧困地區2000多萬農村學生,大大改善了學生身體健康狀況。廣西融水縣香粉鄉中心小學副校長梁意仁說,學生吃飽了,身體好了,個頭往上長,學習成績也在提高。
據教育部監測表明,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后,學生不能保證每天吃三頓飯的比例從2012年度的10.4%下降到2013年度的7.1%;6-15歲男、女生各年齡段平均身高同比增加0.4和0.6厘米,體重均增加了0.3公斤;西部小學男、女生的貧血率下降達到3.3和3.9個百分點;西部小學生的語文和數學平均成績同比提高了4.6和4.5分。
每名學生只能吃到幾粒肉
但記者調查了解到,一些地區,“營養午餐”已能做到“米飯管飽”,“營養”卻仍待提高。記者在前豐教學點食堂看到,全校48名學生的午餐,只有1.2斤牛肉。27斤白菜切出來尖尖一大盆,牛肉切成肉末后只比拳頭稍大。制作成熟食后,肉末已是難見蹤影。分到每個學生碗里,只有幾粒肉末。在學生2500多人的秀水中學,每頓飯分到學生碗里的牛肉也僅3錢。
按照國家規定,3元補助必須全部吃進學生肚子里。但在不少地區,3元錢要燒出一頓像樣的營養午餐,并不容易。
“你知道鄉下的菜比縣城更貴嗎?”廣西融水縣和睦鎮一位老師說,城市的肉類、蔬菜有大型種植、養殖場供應,而農村多是散戶種養殖,價格更貴。如當地的豬肉約30元/公斤,而縣城每公斤要便宜四五元。
對一些生活習慣不同的少數民族學校來說,成本更高。秀水中學校長馬永賽說,按照貴州省規定,“營養午餐”必須做到“兩菜一湯、頓頓有肉”。學校學生基本都是回族,主要吃牛羊肉,而當地的牛肉價格是38元一斤,每名學生3錢牛肉也要1.2元。
“物價還在上漲,以后牛羊肉可能越來越貴。”馬永賽說。記者在秀水鄉大街上看見,3元錢只能吃一碗最便宜的涼粉。
營養餐“吃”掉學校部分公用經費影響教學工作
由于國家未配套實施資金,按規定,學校只能用生均公用經費支付水、電、煤等各種成本。“學生越少,學校負擔越重。”威寧縣教育局局長肖良憲說,一些學生人數少的山區學校,“吃”掉了原就不多的公用經費,學校大部分都欠賬。
前豐教學點校長李正龍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學校僅有的收入是國家每學期下撥的生均公用經費,每生280元,全校48名學生共13440元;“營養午餐”平時支出則包括水、電、煤共4100元,到鄉政府所在地拉回原材料的運輸費1800元,再加上各種設施設備的補充、更新,每學期至少6400多元。
剩下的7000元生均公用經費,要用于學校一學期各項辦公開支,包括筆墨紙張、桌椅維修、組織活動等,每學期都入不敷出,現在還賒著幾千元水電費,等著下學期生均公用經費撥下來后再補,老師們也常自掏腰包墊付。
“每晚睡前都要算一算,今天花多少錢,這學期還能不能維持下來。”李正龍說。
記者在前豐小學看到,教師辦公桌是附近中學淘汰的,幾扇桌門已脫落;電腦是鄉政府黨政辦支援的,為了節省經費,尚未辦理寬帶,老師們查資料、下課件,不得不騎摩托到十幾公里外的鄉政府所在地上網。
在寧夏西吉、海原、貴州畢節、安順等部分山區學校,吃水困難,需從鄉鎮或縣城拉水保障為學生做飯,每立方水費在數十元至上百元不等,支出更大。一些教學點僅有8、9名學生,且不通油路,只能在附近農戶家托餐。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