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現在臨近大學生畢業季了,大學生活即將結束,但求職之路,仍是路漫漫其修遠兮。而在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727萬,比去年增加了28萬,畢業生就業形勢可謂是異常嚴峻,在許多大學生眼中,找工作,是一場一年殘酷一年的戰斗。
“最難就業季”名稱聽了好幾年了,難道就真的沒有工作嗎?和就業形勢嚴峻相對應的是,每年春節過后,全國很多省份的企業老板們度過了糾結無奈的幾個月,他們要忍受招工難、技工荒。不過,這種“大學生過剩”和“技工嚴重缺乏”這冰火兩重天的反差格局,也許將在今年開始逐漸終結了。
冰火兩重天引發了另一種思考。最近有消息說,教育部正在醞釀一種改革,啟動高校轉型改革,1200所國家普通高等院校,將會有600多所也就是將近一半轉向職業教育。那也就是說,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例將會大幅上升,那么,這樣做能不能夠緩解日益嚴峻的本科生就業難題?這種轉型是不是妥當呢?
消息源于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014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的一番表態:1999年大學擴招后“專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將逐步轉型,做現代職業教育,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等。也就是說,這600多所奮力將自己從專科身份升級為本科身份的高等院校,將再次轉型,成為高級別的職業教育院校。有媒體稱,如此一來,中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將從現有的55%提高到70%—80%。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改革的大方向是對的,但是如果用行政指令強制學校轉型并不妥當。
熊丙奇:因為以前這些學校之所以要成為本科,它實際上是地方政府追求學歷層次的一個結果,那么現在如果說要把它轉型為職業教育,培養業務型人才,可能地方政府沒有積極性,學校自身也不一定會響應。可能在政策規定之下不得不轉,但是學校自己可能并沒有做好轉型的準備,可能會導致表面上轉,但是內涵并沒有轉。
河南商丘師范學院正是教育部所說的重點調整的600多所高校之一,院長曹奎告訴記者,他所理解的轉型是向應用型高校轉型,職業技術學校,不是他們轉型的目標。
曹奎:就現在教育的目前的理論和實踐的認識,我覺得可能不是很多本科高校想象的。
在曹院長看來,應用型教育和職業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
曹奎:職業教育更強調技能教育,技能培養,但是應用型更強調應用能力,就是說到工廠去了,比如說技工這個層面知道怎么做,那么工程師不僅知道怎么做,還知道為什么,并且出問題的時候還能夠馬上拿出方案。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院長欒立明也更認同應用型教育這一說法,與曹奎不同,欒立明認為現在各個高校開展的應用型本科教育實際上就是本科的職業教育,但是他也承認目前的應用型教育開展地并不成功。
欒立明:擴招之后我們的設備上不去,我們的教師又不是真正的雙師型,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恐怕還是屬于你說學術不學術,說應用不應用,所以社會不認可,就業難,這不就是矛盾嗎。我們現在需要轉的實際上就是過去我們強調的應用型本科你怎么把它變成真正的應用型。
欒院長說,學術型教育和應用型教育應該是本科辦學的兩個方向。
欒立明:一個方向像北大,可能培養出的學生繼續上研究生或出國去深造的;像我們一般的本科學校培養的學生就是直接面向社會的。一個是可能偏向于本身學科的完整性,考慮學術的層面側重一些。另一個方面應該是實踐方面側重。
目前關于這次普通高校的轉型改革,相關政策性文件還沒有出臺。而在教育部相關領導的公開表述中,既提到過應用型一詞,也闡述過職業教育這個概念。所以最終我們如何定位轉型后的地方普通高校,還不得而知。但是轉型的大方向是目前已經確定,那就是要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在這場教育改革的變革當中,高等教育被認為是一種“革命性”的調整。那么,這次的轉型到底應該怎么去轉?而一舉轉為職業教育之后,實際結果又會是怎樣呢?
河南商丘師范學院院長曹奎表示,這幾年學校已經開始著力加強對學生的應用型培養。
欒立明:人才培養的模式要改,培養的人才更能給當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轉型不是簡單的概念轉換,而是要求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的合作方式等方面進行全面轉軌。
熊丙奇:比如說教師他可能既要懂理論,同時又要有實踐,但現在我們這些地方本科院校的一些老師達不到這樣的要求。還有課程,以前我們課程強調知識基礎和理論,而我們忽視了學生的實踐的培養。再就是學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以前都是集中在校園里面,他沒有結合社會需求對學生進行一個培養的過程。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院長欒立明擔心,如果政府層面不對轉型作出準確定位和正確引導,轉型有可能會跑偏。
欒立明:他們在高校里面可能就形成一種認識,最后本科高職是啥概念,在本科里最差的學校去辦本科高職,這樣就不對了。應該是什么呢,就是在普通本科院校里邊定位為一個應用型的,就要搞這方面的應用型教育,怎么和市場接軌,接軌得更好。
熊丙奇指出,想讓高校教育與市場接軌,就要發揮學校的自主性,實行高校的管辦評分離。
熊丙奇:政府部門是一個宏觀戰略采取的政策,而學校是自主辦學,這樣就形成了政府和學校的良性互動,而不是變成就是政府的行政指令,學校一個模式辦學,我們其實以前為什么千校一面,其實都和我們原有的這樣一個管理模式有關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