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于市內一所理科類大學的大一學生王浩(化名)酷愛文學,對所學專業課(汽車相關專業)感到壓抑。上周,王浩向爸爸王剛(化名)提出“要退學”,自學文學,將來當網絡作家,還撂下“即使家里不再給生活費,自己也不會妥協”的狠話。父親王剛則想方設法阻止兒子退學,讓王浩的大學生活回到“正軌”。這件事引發了市民和網友的熱議,有人支持爸爸,也有人力挺兒子。
支持爸爸
土鱉來了:失敗的人生別怪父母,是金子選文理都會發光,蠢材在哪都是失敗。我跟你是一個截然相反的例子,高中我酷愛文學,自認為可跟李白媲美,父母堅持讓我讀理科,他們扭不過我,我還是堅持了我的興趣,后來高考考了250多分,現在職業寫網絡小說。
Sttail_:我覺得你缺少和他們(父母)溝通,說不到幾句就不說了,導致他們長時間不曉得你想什么,就自然為你做主了,現在你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但是也不能啥子都不聽他們的,他們畢竟比你了解這個社會。
力挺兒子
70歲退休教師:我是一個70多歲的老人,以前是教書的,隨著時代進步,父母應該更尊重孩子的意見。現在是信息時代了,父母不一定比子女的信息來得靈通,做父母和做師長的都應該尊重學生的意見。
你好戴小晶:只有自己喜歡了才會有興趣學。
山羊仔很忙:我也喜歡文學,現在讀了數學專業,一樣不好找工作!
-陳胖-:從小就被告知這樣好那樣好,生活也不快樂,想死的心都有了。
濤七哥:我支持這個學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進而發展成工作或事業,一天24小時都是快樂的,積極快樂的人做事效率才高。
乒乓-炳沖Ren:讓孩子選吧。
Pi_H:我選高中是他們(父母)決定,分科是他們決定,選大學是他們決定,讀會計還是他們決定……以后我再也不想聽他們的了,我要自己選。
我是琳瑯:我也深受其害。可惜當年沒有退學的勇氣。但這種陰影,從不曾散去。
編后
轉專業或是最佳方案 王剛王浩父子,其實都有點偏執一端。做兒子的要知道,熱愛文學不等于吃文學飯;做父親的也應明白,讀能賺錢的專業不等于人生快樂。編者想,如果父子各退一步,子不退學、父不強制兒子讀汽車專業,而讓他改讀中文,這或許是最佳方案。
大一新生轉專業不是個別現象
重慶理工大34名理科生轉讀文科
昨日,重慶晨報記者來到市內另一所理科類大學,調查發現,像王浩這樣對所學專業不滿意的大一學生大有人在。
他們下學期轉專業
重慶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金融工程專業大一學生徐運鵬,上學期學的是數學統計。大一第一學期結束后,學校有一次二次選擇專業的機會,徐運鵬寫了申請,經過轉專業的考試,這學期,徐運鵬可以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了。
徐運鵬高考后,全家一起協商填報高考志愿。根據徐運鵬的考分,再結合自己的興趣,他最喜歡的專業依次是會計、土木工程、建筑、物聯網、金融。“我想學的這些專業基本上跟父母的想法大致吻合。”徐運鵬說,他填報志愿時把數學統計作為第一志愿,是考慮到錄取幾率大一些。
重慶理工大學教務處石老師介紹,去年7月,學校下發了全日制本專科學生轉專業管理辦法,二級學院的大一新生報名積極,經過相關的考試,這學期成功轉專業的二本學生有70余名。
理科生卻偏愛文科
申洪玲是個性格活潑的女生,進校之初,她就讀于化學化工專業。“專業課很枯燥,很多時候老師在講臺上講課,我坐在教室里發呆。黑板上的公式、試題,讓我覺得索然無趣,看著就頭痛。”
她也抓住了二次選擇專業的機會,申請轉讀金融工程專業。在轉專業申請表中,申洪玲羅列了她轉專業的三大理由:第一,對現學的專業毫無興趣,學習味同嚼蠟;第二,我的個性活潑,更適合學習偏文科專業;第三,之前自己對大學專業課不了解,聽了父母、老師的建議,但實際情況并不理想。
昨日,申洪玲興奮地說,這學期的《經濟法》特別有意思,課堂上,老師引經據典,她聽得專心致志。
像徐運鵬、申洪玲一樣,這學期有34位學生選擇轉入偏文科的金融工程專業。“這差不多接近今年重慶理工大學二本轉專業學生的一半。”該專業的老師王南甫說,新轉來的大一學生涉及數統、電子、化工、知識產權等多種專業,絕大部分都是理科生,經貿學院為此增設了一個“金融工程3班”。
自己的選擇也后悔
轉入金融工程3班的陳玲玲來自江蘇,她說,高中文理分科的選擇給她留下了遺憾。“當時我的語數外在年級排第一,物理、化學相對最弱。可能是因為自己不服輸的性格,抱著‘趕鴨子’的心態,破釜沉舟選擇了理科。”陳玲玲說,高三那年,她花了大量的時間埋頭鉆研物理、化學,高考時,物理、化學考得不錯,但語數外成績卻不理想。
高考后,陳玲玲自己做主報考了重慶理工大學光電專業。“當時,覺得這個名字聽起來很酷,現在想起來就后悔!”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