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備受關注的市“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政策”正式出臺。由于年初起部分區縣就陸續進行教育布局調整,所以今年的入學政策顯得撲朔迷離。新政策公布后人們發現,此前坊間盛傳的“取消共建生”只是“冰山一角”。今年,市教委“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2014年,注定將是家長們猶疑的一年,也將是后來者們滿懷期望的一年。
優質資源均衡擴張
將擠掉學區房泡沫
今年以來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將人們的目光匯聚到了一貫的熱點“學區房”:“政策一再收緊,以后想上名校豈不是只有買學區房一條路可走了?”有人開始擔心名校周邊將成為“宇宙中心”。但隨著各區縣教育整體改革方案的出臺,人們不難發現,區縣都在努力將自己的“教育大餅”攤得更勻。家門口一所普普通通的學校,如今已經成為某教育集團的一部分,或者某名校的一個校區。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學區房”的概念將逐漸消亡。
在東城,今年史家小學和府學小學與各自的“優質資源帶動校”實現“一體招生”,兩所名校的入學名額猛增了30%至50%。
在西城,實驗二小一口氣收編了長安小學、廣外一小、白云路小學等六所普通小學。當家長們還在觀望的時候,這些小學已經變成實驗二小的不同校區、不同年級部,這些校園里的孩子已經實實在在變成“二小”的學生,與二小本部的孩子混編班級,享受著一樣的優質教育。
各區縣陸續出臺的教育綜合改革方案,正在鋪開一張嶄新的北京教育地圖,描繪出教育公平從機會均衡向實際獲得的均衡邁進的路線。
從地圖中可見,所有區縣都把提供優質教育供給放在改革首位,用新建、改擴建學校,整合資源,改造薄弱校并入名校一體化管理等方式增加優質學位。
東城區提出在2020年前,6年內全區優質學校增加33所,擴大優質學位6450個。
多數區縣做了3至4年內計劃:石景山計劃3年內新增學位7600余個,門頭溝新增1.5萬余個,房山增9580個,大興增4.3萬余個,順義增1.8萬余個;豐臺區4年內新增學位近4萬個,通州新增4萬余個。
有4個區縣做出今年的優質學位增加計劃:西城今年新增優質學位800余個,海淀新增1萬個,朝陽增8200個學位,昌平增6000個。
高校院團助力小學
辦“身邊的好學校”
今年9月開始,中央美術學院、北京舞蹈學院、首都體育大學等20所高校,以及國家大劇院、北京京劇院、中國合唱協會等藝術團體,將與130所薄弱小學聯合辦學,要辦“身邊的好學校”,使學生的體育素質、藝術素養得到提升,并形成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基本掌握一至兩項體育、藝術技能。
相關高校、國家及市級藝術機構、藝術院團、國家級行業協會、藝術家工作室、體育俱樂部等,將在所支持的小學掛牌基地學校、特色學校、項目實驗學校、藝術家工作室、體育俱樂部等,支持小學體育、美育特色發展。支持單位與小學采取二元管理模式,支持單位將選派管理人員擔任掛牌小學校長,參與學校體育、藝術教育的管理。
參與支持小學特色發展的高校和社會力量將圍繞文化建設、學科教學、社團發展、教師培養、理論研究五方面開展工作。該項目今年9月開始,在百所小學一年級開始實施,采取年級滾動方式至2020年。市教委將加大對資源的整合和利用,逐步擴大支持學校的數量。
下一步,市教委還計劃將外語類高校引入“助力工程”,促成外語院校與小學的聯合辦學。
統一入學服務系統
條子生將成為歷史
一直以來,在小學和初中入學工作中,“條子”是家長們和校長們心中最糾結的部分。那些成為人們心頭陰影的“條子”,從今年開始將變成歷史。
5月初,北京市將啟用統一的小學和初中入學服務系統,該系統將使原有的學生信息采集系統和學校的CMIS系統實現“無縫對接”,使每個學生的入學軌跡透明、清晰,不給任何人留下操作空間。
各區縣去年已經在小學入學工作中開始使用信息采集系統,采集的信息經確認后,每個學校都會拿到一份“片內學生名單”作為小學入學報名依據,該系統的啟用旨在遏制非正常的跨校流動,對跨區入學和非學齡入學進行嚴格控制。但去年這一系統尚未與學校的CMIS系統對接,控制跨校流動的初衷并未實現。
今年兩套系統實現對接之后,學生入學前的戶籍所在地、居住地以及所入讀的學校、小學入學方式、初中升學方式都將清晰記錄在案,形成連續的入學軌跡,一目了然。
根據規定,每個學生的入學或升學方式、類別,都需在系統中注明。例如學生是就近入學還是住宿生、是特長生還是其他類別學生等。這些信息不僅在市區兩級教育部門有記錄,在教育部也與每個學生的唯一學籍號對應,留有記錄信息,隨時可供查詢驗證。完整、封閉的信息系統,使各種條子“無孔可入”。
取消“共建入學”方式
堵“條子生”最大出路
此前傳說最多的“取消共建”是今年入學政策中的變化之一。
據了解,“共建”以往是“條子生”最常借用的道路,而今年的入學過程中,不再有“共建單位”,堵住了“條子生”最大的出路。
提前上報招生計劃
計劃外入學要報批
與入學服務系統啟用相配套的措施是,今年小學和初中都需要上報招生計劃。2014年起,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實行計劃管理。各區縣需要加強入學需求前瞻預測,按照學齡人口數量、小學畢業生數量和中小學校辦學規模等制定小學、初中招生計劃并報市教委備案。
每所學校都要根據入學系統的統計情況將自己的招生數量、招生類別提前上報。如果此后的實際招生中,出現多于計劃的學生,則需要上報區縣教委,說明理由,申請重新審批名額,并上報市教委備案。而各區縣教委也已經開始著手成立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想增加計劃外的招生名額,絕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拍板決定的。
七類非北京市戶籍
按北京市戶籍對待
據了解,今年幼升小和小升初工作中,“非北京市戶籍按北京市戶籍對待的”主要有七類人,包括:
持有區縣人力社保部門開具的“原北京下鄉青年子女身份證明”的學生;
有區縣教育行政部門開具的“臺胞子女就讀批準書”的學生;
有全國博士后管理部門開具的“博士后研究人員子女介紹信”以及其父母的“進站函”的學生;
有部隊師(旅)級政治部開具的隨軍家屬證明及現役軍人證件的;
有區縣僑務部門開具的“華僑子女來京接受義務教育證明信”的;
有市人力社保部門為其父或母簽發的《北京市工作居住證》的;
其他符合國家和北京市有關政策規定的。
非京籍學生借讀
仍需提供“五證”
根據新的政策,非京籍學生在京借讀仍然需要提供“五證”,即:適齡兒童少年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本人在京務工就業證明、在京實際住所居住證明、全家戶口簿、在京暫住證、戶籍所在地街道辦事處或鄉鎮人民政府出具的在當地沒有監護條件的證明等相關材料。(記者 李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