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學在中國迅速升溫,從民辦高校到公立高校,從大學、中小學再到幼兒園,大有席卷全國之勢。然而國學讀本單一性的現狀讓少兒不得不反復誦讀僅有的幾部“經典”,專家呼吁“國學熱”需要更豐富的傳統文化支撐。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清晨,在安徽合肥一家書院里傳出稚嫩清脆的誦讀聲,一群孩子坐在蒲團上,手持書本,齊聲念著《弟子規》。
這樣的場景在5年前對于很多合肥市民來說還很新鮮,而如今只是平常一景。在合肥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幼兒教育市場,國學成為一些私立幼兒園和周末培優班、興趣班招生的重要宣傳賣點。
記者在眾多宣傳冊上看到,誦讀《論語》《弟子規》這樣的儒家經典幾乎是“必修課”,而在部分培訓機構還有繪卮畫、練養身功的內容。然而對于誦讀經典的效果,合肥的葉女士告訴記者,自己的孩子《弟子規》能夠倒背如流,但對內容卻是一知半解。
這樣的情況與傳統經典讀本的稀缺不無關系,從事圖書市場零售監測的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少兒國學經典類圖書僅占總體市場圖書定價總額的0.37%,占少兒類圖書定價總額的2.21%,較上一年仍有所下降。
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總編輯徐鳳梅表示,“三三千千”(即《三字經》《詩三百》《千家詩》《千字文》)一類的圖書所有的出版社都在做,但只是零散的,難以形成品牌,國學教育仍然欠缺優質系統的教材。
教育專家亦認為,國學教育不應讓“運動化”和“功利化”占據上風,國學教育必須尊重其規律,注意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拓展。
令人欣慰的是,我國“國學教育”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在嘗試突破。
一直對國學抱有濃厚興趣的江蘇白領晨光這兩天辭去了工作,開始籌建自己的“國學講堂”。在他看來,國學并非只有儒家經典,而是華夏諸子百家學術。
“要讓國學更有趣、有用”,晨光計劃教學生《孫子兵法》類型的國學知識,不僅有韻律朗朗上口,而且兵法中的小故事學生們應該很感興趣;同時也要注重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做一些木制半成品教孩子木工榫接的原理,實際演繹墨子守城的戰術。
晨光認為,將國學教育滲透進從兒童的動手實踐中,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徐鳳梅認為,國學本是長期積累的傳統和精神,不是靠運動式的推動就能夠一蹴而就的。從內容上來講,不分老幼反復誦讀經典,并不能實現對國學的領悟。相比而言,國學教育更應是生活的體驗和習慣的培養,通過學習和生活的緊密結合才能發揮作用。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