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聚焦兩會 聚焦教育綜合改革
科研評價回歸學術
編者按不科學的評價方式,是導致學術腐敗、科研急功近利的重要原因。如何對科研進行科學評價,一直是長期困擾人們的難題。今年兩會上,三位政協委員對此建言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尹卓:讓潛心研究的人能生存下去
“為什么許多大學都要延攬院士,因為有院士就可以拿到科研項目,可以拿到帶著許多科研經費的大項目,有了這些大項目才可能評高獎。這就使得一些科研人員去評獎、公關、追逐名利了,真正踏實做科研的人越來越少。”全國政協委員、軍事專家尹卓少將告訴記者,要按科學的辦法來管理科研,要以人為本,要以科研人員為主體。
“一些高校規定要發表一定數量、一定檔次的論文才能評高級職稱,才能參加相關獎項申報等,應把這些所謂的量化評價指標去掉,只看個人的科研成果。而這些科研成果、科研項目應該由同行業的專家來評審。”尹卓說。
“我到一些學校去,他們跟我介紹說學校又評上了多少教授、副教授,獲得了多少科技進步獎等。領導干部不要浮躁,要去功利化,不要把科研人員的成果當成自己晉升的一個臺階。”尹卓說。
尹卓建議,只要科研人員所做的科研是前沿的、方向正確就要鼓勵。要建立這樣一種制度,讓這些潛心科研、一輩子為科研奉獻的人有一個生存條件。如能做到這一點,科研就一定能繁榮起來。
2014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聚焦兩會 聚焦教育綜合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馮俊:建立代表作同行評價制度
“當前,我們的學術界、教育界普遍把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作為項目結項、業績考核、科研項目申請、評職稱、晉級別、評各種榮譽頭銜的標準,這種以期刊雜志的級別、論文的數量為評價標準的評價方法,使學術評價發生了嚴重的錯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馮俊告訴記者,這種將對學術價值的判斷變成了追求論文的出身、重視量的評價而忽視了質的評價,助推了學術浮躁氛圍的蔓延,已成為學術界、教育界的不正之風。
“這也暴露了我們的學術評價體系不完善,科研管理不規范以及有關職能部門在人才評價上的簡單化和粗放化。”馮俊說,這種簡單的量化評價考核使科研成果得不到客觀公正的評價,而且給科研套上了一種急功近利的枷鎖。
“要改革學術評價,建立代表作同行業評價質量,以最具代表性的一兩件作品作為學者學術水平和科研水平評價的依據,要從重發表數量和核心期刊的級別回歸到學術成果的質量。”馮俊說。
2014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聚焦兩會 聚焦教育綜合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祝連慶:嘗試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
“實行代表作的同行專家評價,在操作上有些困難。如果一個人有著‘同行是冤家’的心態,在評價中也難保客觀。反過來,如果參與評審的同行專家與參評人的關系不錯,在評價中就會比較寬松。”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授祝連慶說,同行專家評審最好是盲評。
“評價不能單看某一方面的指標,論文是衡量學術、科研的一個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指標。”祝連慶也承認,我國當前發表的論文量很大,確實有一些論文沒有學術價值。但如果評價中不看論文,在評職稱、評獎過程中什么指標都沒有了,考核起來會更加麻煩。
“我們可以借鑒管辦評分離的思路,引入第三方機構評價。當然,這對第三方機構的要求也會比較高。要通過政策引導、規范扶持等措施提升第三方機構的評價能力和評價水平。”祝連慶還建議,科學研究是分類的,如可以分為基礎理論型科研、應用型科研等,因此在評價中也要根據科研的不同類型開展有針對性的評價,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確保評價的公平公正。(記者 蘇令)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