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聚焦兩會 聚焦教育綜合改革
異地升學如何涉過深水區?
——人大代表熱議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異地升學
【點題人】
廣東省東莞市塘廈鎮溫塘工業區某企業外來務工者謝君:3年前,我女兒雖然成績非常好,但因為沒有本地戶籍,最終未能如愿在東莞進入普通高中就讀,只讀了一所中職學校。現在,女兒雖然可以在廣東像當地高中生一樣參加高考了,但因為當時選擇中職學校,就永遠與大學岔開了道,只能報考高職院校。異地升學政策是我們好不容易盼來的好政策,為什么在落實過程中還要設置許多條件呢?
【你點我采】
對謝君提出的疑問,結合當下異地升學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面臨的難題,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展開熱議。
異地升學能否“零門檻”
目前,各地出臺的隨遷子女異地升學政策,大多設有程度不同的“門檻”。為什么不能做到“零門檻”?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寧波維科家紡有限公司甬大制品分廠副廠長楊曉霞不假思索地回應:“完全放開,對一些城市是一場災難。”
自2008年以“浙江省第一位農民工代表”參加全國兩會以來,呼吁解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異地升學、取消高考戶籍限制,一直是楊曉霞關注的重點。
“我們連續呼吁了幾年的隨遷子女異地高考政策雖然已經陸續出臺了,但是,社會上還是有不少不同意見。”楊曉霞說,目前各地出臺的異地高考方案對家長、學生和所在城市三方面基本條件作了相應規定,比如,有的省份規定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須滿足一定的條件:家長要有穩定工作、穩定住所、穩定收入,繳納各種保險,必須是常住人口等。
對這些條件,雖然社會上有人認為比較苛刻,“但我認為,目前設置一定的門檻是合理的,也是相對穩妥的辦法,不能指望城市一下子就完全放開。如果真這樣,對于那些流動人口相對集中的城市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楊曉霞說。
“起初,呼吁解決這個問題時,我們都沒想到放開后究竟會對城市帶來哪些壓力。現在,真放開后才發現,每個地區、每個城市流動人口總量不同,資源承載力和產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也不同。”楊曉霞認為,地區差異性決定了異地升學政策在剛開始實施階段還是要設置一定的“門檻”,不能指望“零門檻”。
如何減輕流動人口相對集中地區城市的入學壓力,保障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階段后的教育?楊曉霞建議,國家要逐步加大對流入地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地方政府也要統籌兼顧流入地城市的功能定位、產業結構布局和資源承載能力,制定和調整相應的政策。
流動人口集中地區咋應對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中山紀念中學校長賀優琳一直是異地高考政策的倡導者。對今年進入實施階段的隨遷子女異地升學政策,他感到既喜悅又糾結——感到高興的是,談了這么多年的異地高考問題總算突破了“堅冰”;糾結的是,異地高考政策實施后將可能給廣東教育帶來空前的壓力。
“廣東的高校資源緊缺,重點院校錄取率僅百分之六點幾,大概有20%的學生能讀到二本,能讀到一本的很少。”賀優琳說,“相比之下,山東、江蘇、浙江等省份,生源總量在下降,甚至一些高校出現了招生零投檔,這些地區大概有超過20%的學生能讀到重點院校,超過50%的學生能讀本科。”
“這意味著實施異地高考政策之前,廣東戶籍人口子女的高考壓力就已經很大,如果隨遷子女就地高考的話,廣東的壓力可想而知。”賀優琳說,“在這種情況下,廣東不能像流動人口總量較小地區那樣,很快就‘開閘放水’,只能分步推進。”
目前,在廣東就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隨遷子女有395萬人,約占全國隨遷子女總量的1/3。從廣東本地高考學生總數來看,2011年廣東有高考生65萬人,2012年達到69萬人,2013年則超過72萬人,今年有75萬多人,而且每年還在以4萬至5萬人的規模遞增。
在賀優琳看來,對像廣東這樣流動人口較為集中的省份,要落實好隨遷子女異地升學政策,僅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得到國家的政策支持。“國家應當通過調整高校錄取比例,幫助廣東挖好‘導流渠’后,廣東才能逐步降低門檻。”賀優琳說。
賀優琳進一步建議,國家在推進協同創新的總體框架下,考慮在像廣東這樣高教資源少、隨遷子女異地升學壓力大的省份建設一批優質院校,幫助這些省份將異地升學這項好政策落實好,讓更多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受益。
異地升學政策不應“一刀切”
今年,全國將有30個省份啟動異地升學政策。但是,各地的情況不同,實施這項政策的具體做法差別較大。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以江蘇為例說,異地高考政策實施后,對江蘇這樣的基礎教育強省來說,影響相對較小,幾乎不會擠占江蘇本地考生的升學機會。“與江蘇情況相似,生源大省山東、河南,恐怕很少人愿意去那里參加高考。再比如,青海、寧夏、西藏等地區,雖然高等教育資源并不豐富,但這些地區流動人口不多,因此,這些地方實施異地高考壓力也相對較小。”
沈健的觀點得到統計數據的佐證。目前在江蘇就讀的隨遷子女有50萬人,但是,2013年只有347名隨遷子女在江蘇省參加高考,2014年也只有3000名隨遷子女報名在江蘇參加高考。“即便3000名隨遷子女全部被錄取,這對有著132所高校、在校生達183萬人的江蘇來說,也幾乎沒什么影響!”沈健說。
因此,沈健認為,落實異地升學政策決不能搞“一刀切”,各地有各地的情況,各地應結合本地實際,采取不同模式實施好隨遷子女異地升學政策。
他建議,對于異地升學,老百姓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們都希望全國以同一口徑“齊步走”,但是,不能期望改革一步到位,一定要在充分考慮各地的教育資源承載力、兼顧本地居民和流動人口利益的基礎上,以逐步試點的方式穩妥推進,社會也應當以一種寬容的態度,給改革預留一定的空間,不能讓改革走回頭路。(記者 柯進 高毅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