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學校,教師備課形式化、疲于應付——
抄襲教案,拿來的就是自己的?
好的課堂,少不了一個好的教學設計。然而,這個被稱為教案的東西,往往讓一線教師又愛又恨。當前,教師備課存在形式化和應付的現象,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依舊年復一年按部就班檢查教案,教師們也是年復一年地敷衍了事抄寫教案。小陳是一名在成都市某小學從教10多年的教師,她告訴記者:“厚厚的一摞教案,是教師們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最終卻只是學校領導桌上的擺設。這種現象已經成為學校公開的秘密。”
抄教案是否理直氣壯?
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對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把握不準,這時,能有一個好的范本作為借鑒未嘗不可。所以,不少人認為新教師抄教案、下載教案算得上“理直氣壯”。
“新教師需要有一個模仿和積累的過程。”成都市川大附小分校教師姚芳也認同這一觀點。不過,她認為如果工作3年后仍然抄教案,這位教師的教學生涯就“墮落了”!一位成熟教師,課堂上仍然是照葫蘆畫瓢或者是完全憑現場自由發揮,肯定會誤人子弟。
阿壩州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長竇遠林說,教師每天都要翻越“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這“三座大山”,工作的艱辛是不言而喻的,的確需要減負和改革。“但是,我們既要認識到編寫教案的艱苦性,又要看到教案編寫的重要性”。
竇遠林說,事實上,教案作為教師課前準備的呈現方式,也是教師提高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總結教學經驗的過程。教師通過一次次收集資料,一遍遍處理教材、確定教法,專業水平和教學設計能力必然會得到提高。
一般來說,對缺乏教學經驗的新教師而言,完全照抄教案雖然費時間,但依然很有必要。成都實驗小學副校長李蓓說:“對新手來說,即使是抄一遍也有好處。”
教案檢查方式是否合理?
由于抄教案現象的普遍存在,引起很多教師對教案檢查的抵觸,有的教師認為教案檢查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教師的沉重負擔,應該廢除;有的教師認為教案是教師認真備課的呈現方式,如果不檢查,部分教師就不會認真備課,必然影響教學質量。
成都實驗小學教師黃敏認為,一次性檢查一個學期的備課教案,這不合理、不科學。她建議:“對老教師,教案檢查不宜過細,量不宜過大。可以按照單元結構來備課,只粗線條勾勒單元的整體設計,然后選擇其中一篇課文寫出精而細的教案,體現出教師的智慧,這樣的備課才是有效備課。”
李蓓告訴記者,成都實驗小學從2007年就開始實行分層備課。有經驗的教師只需要在教材上備課,因為他們已經非常熟悉教材和教學過程,完全沒有必要手寫教案;骨干教師可以選擇電子備課;從教五年以下的教師則一律要求手寫教案。事實上,那些在書上備課的老教師反而非常認真,有很多閃光點。
集體備課的改革與嘗試
近年來,不少學校對備課進行了一些改革與嘗試:由個人備課(有的只要求書上備課)到年級組集體備課,實施“集體備課—個性修改—教后反思”等策略。
成都市鹽道街小學東區教師王燕說,備課是教師最基本的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備課時出現抄襲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拿來主義”,這并不可怕。關鍵問題是,怎樣將“拿來”的教案和教師實際教學聯系起來,將“拿來”的東西轉變成教師自己的東西。
在鹽道街小學東區,每年放假(寒假、暑假)之前,同年級的教師一起將下學期的教學內容進行分工,全組教師在假期共同完成下學期整期的備課內容;有了初步教案之后,同年級的教師們利用每周集體備課時間,形成符合整個年級特點的教案;一個年級的教師們有了共同的教案之后,每名教師在上課前還要根據自己班上孩子的情況和自己的教學風格進行再次備課,采取在年級共同的教案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批注的形式,形成符合自己班的個性化教案。經過以上三步,“拿來”的教案基本都轉變成教師自己的東西。
姚芳認為:“老教師既需要別人現成的設計,更需要自己細心琢磨,將書上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至少要保證一個單元或者每個板塊有一篇詳案。”
王燕說,每個月末,教學部門都要檢查教師們在年級組的共同的教案的基礎上是否進行了補充和批注,從而形成了自己的個案。此外,教學中,教師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班的情況,臨時調整教案,并在反思中體現修改的內容和原因。若爾蓋縣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蔣賢樹認為,教學設計必須堅持做到課后寫教學反思,所寫的教學反思要切合實際,有利于教學水平提高。(記者 李益眾)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