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已然離去;2014,姍姍到來。新年伊始,對2013年那些發生在國際教育的熱點歸納總結,能夠幫助我們溫故知新,繼往開來。為此,本版與讀者一同回顧2013年國際教育那些過往及其對2014年的啟示。 ——編者
■本報記者 黃金魯克
關鍵詞:就業危機
回顧:據國際勞工組織最新數據,2013年全球失業人口突破兩億,失業率高達6%,一場全球性“就業危機”正席卷全球。“就業危機”背后,是后經濟危機時代各國政府提高學校教育效率和滿足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的迫切期待。為此,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以下簡稱“經合組織”)及時關注,并將最新研究成果發表于《教育概覽2013》中,其中文版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編譯和發布。
近日,《教育概覽2013》研討會暨中文版發布會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行。經合組織數據顯示,日前全球失業率平均為4.8%,而沒有接受過中等教育人口的失業率為12.6%。而且,良好的教育能有效彌補工作經驗的不足,表現為受教育程度對年輕人就業產生的影響比對年長的成人大得多。
經合組織教育與技能司研究員艾蒂安·阿爾比瑟(Etienne Albiser)在研討會上指出,受教育程度高、低人群的工資差距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進一步擴大。從長遠看,一份高等教育文憑顯然會帶來回饋。
啟示:經合組織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提出,受教育情況對經合組織成員國高等學歷人口的就業能力產生顯著影響,而經濟危機使這種影響變得更為突出。而且,國家對教育的公共投資規模與其能否成功解決青年人失業問題幾乎沒有聯系。因此,關鍵是各國把這些投資用到了哪里,以及制定了什么樣的政策來保障教育更加有效、更加符合社會需求。
《教育概覽2013》指出,從各國數據和政策經驗看,以下政策能有效提高年輕人的就業能力:保證所有年輕人不僅獲得良好的基本技能,還能獲得“軟技能”,即團隊合作、溝通交流和協商等能力。同時,降低輟學率,保證盡量多的年輕人至少完成高中教育(如有必要也可提供二次受教育機會),并保證中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所需技能接軌。此外,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開展基于工作的學習,從而將教育與就業聯系起來,并提供靈活的高等教育接受渠道。
關鍵詞:“慕課”
回顧: “不接受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s,又稱‘慕課’)就是死。”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副校長鄧恩·納特比穆在2013年如此表示并宣稱,“大學必須欣然接受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行動,并適應其教學方法,否則將面臨一個艱難的未來”。鄧恩·納特比穆解釋稱,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把課程免費放到網上,那些不選擇這么做的大學就面臨被拋在后面、錯過開發一條創新并面向未來的高等教育新途徑的風險。
據了解,全世界幾十所排名很高的大學已經簽約美國的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平臺,例如“在線教育平臺”及“課程時代”。同時,英國的一些大學也在2013年秋季發起“進攻”,例如“未來學習”教育平臺。
然而,英國開放大學博士凱蒂·約旦主導的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研究顯示,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平均完成率低于7%。凱蒂的研究課題是“在線學術社會網絡”,并專門花時間搜集完成網上免費學習系列課程的信息。到目前為止,她已經追蹤完成了29門網絡課程的百分比信息。
啟示:有專家認為,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可能被證明使大學分心、增加投入。從事戰略咨詢和投資的巴特農集團伙伴安世文·阿索摩表示,該集團對于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否有益持“騎墻”態度。“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提高教育的廉價方式,但反過來說,減少了與課程導入相關的收入。”安世文·阿索摩表示,網絡課程對于業余或海外學生“觸手可及”,“但當你與整個亞洲、一些新興市場的雇主談話時,他們不會肯定在線教育的質量。他們還是相信眼見為實的大學。”
可見,對于“慕課”,平常心就好。
關鍵詞:高中教育
回顧:高中定位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成為2013年的全年熱點。近日,《超越上海:美國應該如何建設世界頂尖的教育系統》一書作者、美國國家教育與經濟中心主任馬克·塔克(Marc Tucker)教授應邀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進行交流訪問,并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馬克·塔克表示,世界上教育體系成功的國家,其高中教育設計一定是優秀的。
由美國國家教育與經濟中心主導的“讓每個孩子都優秀”項目已經實施了兩年,旨在改變美國高中結構,讓每個學生為未來的成功做好準備。馬克·塔克認為,學生在高中之外,還需要兩年的教育或者培訓。因此,他們將試點高中學習分為兩階段,分別為階段一(年級一和年級二)、階段二(年級三和年級四),并對階段一的薄弱學生進行額外集中輔導,讓他們能夠達到課程要求。達到階段一考試要求的學生,可以繼續留在高中學習,也可以選修與學校合作方——社區學院的課程,還可以在二年級結束時直接轉學到社區學院。
“實踐表明,學歷水平越高,相對收入也就越高;高中教育似乎是收入增長最大化的入口。”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交流處處長王燕表示,在經合組織成員國,受過高等教育的成人收入比受過高中教育和中等后非高等教育的成人收入高,依次地,受過高中教育和中等后非高等教育的成人收入又比受高中以下教育的成人收入高。在許多國家,高中代表著這樣一種教育現狀——完成該階段教育后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訓意味著將獲得相對較高的收入。
啟示:馬克·塔克強調,世界上教育體系成功國家的高中教育系統,盡管具體課程設置并不相同,但都有目標明確且優質的課程大綱。根據大綱,每門課程彼此緊密相連,并呈現過渡關系。而且,每門課程都會有相應的考試對接。考試所考查的不僅是課程內容,而是整個學科到現在的掌握程度以及開始學習下門課程前的準備情況。優質教育體系國家還會對教師進行培訓,幫助他們將來自不同家庭和社會背景的學生一視同仁,并把大綱規定的課程教好。
王燕指出,在大多數經合組織國家,個人在高中后教育方面的投入大幅增長。較高的收入回報有利于保證足夠多的人群愿意將時間和金錢投入到教育深造之中。
關鍵詞:教師地位
回顧:2013年10月,聯合國首份題為《2013全球教師地位指數》的報告為第20個世界教師日獻禮,也將教師推到了世界的聚光燈下。
報告顯示,中國受訪者最相信學生尊師(75%),土耳其、埃及和新加坡處于高位(46%),均值為27%。在95%的國家,人們認為教師應獲得比實際收入更高的薪金(高1%到40%),只有在日本、法國和美國,實際收入高于合理收入(高6%到55%)。21國中至少59%的受訪者贊成教師薪資與學生成績掛鉤,均值為75%。至于是否表示強烈贊同,埃及(72%)與瑞士(15%)構成反差。
“教師工資在正規教育經費支出中所占比例最大,并且對教師職業的吸引力有著直接影響。”艾蒂安·阿爾比瑟表示,教師工資會影響學生是否就讀師范專業,畢業后是否當教師。
《教育概覽2013》指出,在大多數經合組織成員國,教師工資隨著教師任教崗位的變化而不同。例如,在比利時、丹麥、芬蘭、匈牙利、印度尼西亞、波蘭和瑞士,15年教齡的高中教師工資比相同教齡的學前教育教師至少高出25%。
啟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者俞可指出,教師地位仍受文化傳統制約。最匪夷所思的是,教師地位指數居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土耳其和希臘,教育表現卻不盡如意。如果說,文化傳統與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奪冠力助中國問鼎全球最高指數,那么,這兩國取得佳績全然歸功于文化傳統。
同時,教師地位提升亟待政策推動。教師地位指數居高的國家,教師收入處于低位,教師擁有崇高地位無以轉化為教師實際利益。報告顯示,學生成績與教師薪金呈正相關。沒有國家出現教師工會影響力大而學業成就低的結果。由此斷定,無論是薪金的提升,還是工會的強化,均需政策保駕護航。
關鍵詞:職業教育
回顧:“在所有工業化國家,家長基本上都越來越相信,學習職業技術沒有前途,所以他們鼓勵孩子上大學。”馬克·塔克告訴記者,目前高等教育學歷者已經與職業教育人才完全不對稱,這導致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矛盾。
世界職教院校聯盟主席、加拿大社區學院協會主席丹妮絲·阿米歐在2013年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上表示,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世界35%的雇主在全球范圍內都很難招到合適的人才。
然而,德國年輕人失業率一直保持在6%左右。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院長俞仲文教授認為,德國在二戰后的經濟奇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依靠了它的秘密武器——職業教育,而且職業教育已經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從不發達到發達,從貧窮到富裕的必由之路。
加拿大社區學院協會數據顯示,加拿大目前有22%的大學畢業生到職業學院學習。丹妮絲·阿米歐解釋稱,他們之前覺得大學畢業就萬事大吉了,但現在他們認識到職業技能的重要性,所以他們從大學“回爐”到職業院校學習。
啟示:丹妮絲·阿米歐認為,為應對社會技能缺乏的挑戰,職業院校需要聯合起來成為一個社區,并結成聯盟,把雇主的需求、個人的求職需求和國家的需求結合起來。雇主幫助教師開發課程,并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而且,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者必須意識到學生的流動性,其開發課程時不能只考慮一個國家的需求,還必須考慮到全球化趨勢。
馬克·塔克建議,在一個正常的勞動力市場里,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都需要,但必須要保持合適的比例。同時,兩者的鴻溝應該縮小。在很多國家,如果學生選擇了職業教育,就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現在,必須建立一種教育體系,讓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實現對接,而不是所有學生都擠著上大學。無論學生選擇的是職業教育,還是高等教育,他未來能在兩種教育模式之間轉換和流動。此外,很多人認為有了高學歷就能有好的前途,但事實并非如此,例如博士通常被認為應該是做研究工作的,但社會只能消化一部分。在新加坡,政府會對專業需求進行預測,從而保證供應于求,但很多其他國家并沒有類似的規劃,所以容易出現學生供過于求的局面。
關鍵詞:中國問題
回顧:中國教育是國外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成就顯著,問題亦然。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教授夏維明博士和尤銳教授等表示,中國重視教育決策帶來的人才優勢,在上世紀中期經濟遲緩年代沒能充分顯現,但其人力資本優勢,實際上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和經濟騰飛打下了扎實基礎。然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講師、中國普教研究專家奧娜認為,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方式存在著官本位、大鍋飯、追逐利潤、行政干預等弊病,這容易埋沒優秀人才,浪費科研精力。
“中國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明確的發展目標,而且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中國學校與美國學校組織形式不同,中國教師在一起討論教學,共同進步。”馬克·塔克強調,中國在數學教學上要比美國做得更好,而這一切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系。中國學生缺乏開拓性、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很大程度上由于美國教育以學生個體為對象,并采取放權管理的方式,在實現了創新人才培養的同時引致體系的混亂,中國則更針對學校,在實現了體系有序的同時制約了人才創造力的發展。
啟示:奧娜強調,教育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長遠事業,尤其是基礎教育,需要堅定的戰略眼光。中國應適時探討和借鑒西方國家“大學自治”的做法,把大學打造成真正培養高端人才的地方。
馬克·塔克表示,教學實踐中應將中國和美國兩種政策取向更好地兼容。同時,中國迫切需要將沿海發達地區,尤其是上海教育經驗分享到教育欠發達地區。而且,由于中國富裕家庭越來越多,他們能夠提供孩子更好的教育環境,而這要求學校更努力地彌補學生之間的差距。為此,中國教育需要將目光投入教育表現欠佳的學校和學生,給予更多的資金、師資和資源支持,并更精心地組織課程。
關鍵詞:PISA
近日,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2012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評結果報告》,上海蟬聯PISA第一名,而PISA一時成為國際和國內熱議的話題。提到PISA,就不得不提芬蘭,因為歷屆PISA測評結果顯示,芬蘭學生最具有競爭力。這個不給學生打分,不讓學生留級,不給學生排名次,不硬性規定功課,沒有課外補習班的芬蘭,如何培養出最具競爭力的學生?日前,芬蘭教育與科技部部長克麗斯塔·基烏魯(Krista Kiuru)在北京訪問并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芬蘭教育與科技部部長克麗斯塔·基烏魯——
信任成就世界一流教育
■本報記者 張東
信任是芬蘭教育公平和高質量的基礎
記者:據了解,芬蘭教育中的一個基本信條是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機會接受高質量的教育與培訓。您認為芬蘭教育促進公平和質量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克麗斯塔·基烏魯:在芬蘭教育中,所有事情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優質的教育,就應該給教育者充分的信任與自由。如果一個工作設定了各種條條框框并加以限制,就打擊了人們工作的積極性,工作者們的創造和探索激情也就隨之受挫。高度的教育自主權使教師在芬蘭成為一個有魅力的、受尊敬、受歡迎的職業,每年吸引著全國最優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業。
記者:剛才您提到了信任,尤其是對教師的足夠信任。那么,芬蘭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是什么?
克麗斯塔·基烏魯:教師們參考國家課程框架來教育不同階段的學生。但國家課程框架僅僅是指導性的,更多地需要教師發揮自主能動性,通過自己的設計、創意、激情去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學生。
對教師的高度信任基于芬蘭高質量和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在芬蘭,大學的教育專業相當于中國的師范專業。但芬蘭教育專業的錄取率僅約10%,因為有很多年輕人申請這一專業。
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能從中選拔出足夠優秀的教師后備人才。經過多年的教育和訓練,這些學生取得教育專業碩士學位后,才有資格成為一名教師。
合理的教育管理體系比高投入更加重要
記者: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芬蘭的教育投入在什么水平?您認為政府的教育投入對教育發展的重要性是什么?
克麗斯塔·基烏魯:政府教育投入的多少與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并沒有直接關系。高投入并不意味著就能打造出高水平的教育,而一些教育投入不高的國家也能擁有優質的教育。芬蘭恰恰屬于后者。它合理的教育管理體系比教育投入起到了更加關鍵的作用。
其中,對教師的尊重和對教師專業的投入是最有效,也是最有價值的。因為,教師正確、合理的教育和引導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例如,由于受到不同家庭背景或學前教育的影響,剛入學的孩子在學習、生活能力方面都有不同。但芬蘭的基礎教育就是要鼓勵所有孩子找到適合他們的發展潛質。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保證他們有平等的機會接受好的教育,而且還要保證他們每一個個體在教育中受到公平的對待。
記者:據了解,芬蘭學生在高中畢業之前沒有正式的考試?那么學校的測評如何進行?
克麗斯塔·基烏魯:高中畢業時,學生需要參加國家統一考試。在此之前,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會組織常規測驗。但在小學階段,學生考試的結果不是分數,也不是A、B、C等級,而是來自教師的測驗報告卡。報告卡內容非常詳細,教師會在上面寫出學生在哪些方面表現優異,但是在哪些具體問題上需要加強訓練,從哪些方面看到了學生的進步和天賦等。
當一個7歲的孩子步入校門的時候,你無法知道誰會成為將來的數學家,誰會成為將來的總統。因此,芬蘭教育認為,較小年齡的孩子不需要太多的競爭和壓力,而是要鼓勵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多去進行嘗試,發現自己的優點。所以,在小學階段,我們鼓勵孩子們展示自己的本性和思維方式。學校和教師必須保護好孩子們的潛質。
教育是打造人力資源強國的基石
記者:您如何評價中國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努力?對中國教育的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克麗斯塔·基烏魯:中國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和發展非常值得肯定。特別是上海教育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的結果,讓我們相信上海和中國其他一些地區的基礎教育質量優于芬蘭。所以,我們期待與像中國上海這樣教育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進行更加具體和深層的討論。
如今,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企業搬到中國。這里已經成為世界的大工廠。不久的將來,中國可能成為世界企業的研發重地,那時中國不僅需要更多的研發人才,高端人才,也需要更多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所以,我認為,中國目前不僅要重視優秀拔尖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更要注重普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和發展,為他們提供更大的教育發展空間。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