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關鍵在于找準突破口,敢啃硬骨頭。也就是說,必須從老百姓最期盼最關心的熱點改起,從制約教育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
思想觀念的束縛、體制機制的障礙、利益固化的藩籬,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這些難題形成倒逼態勢,亟待破解之道。在這些硬骨頭中,哪個最難啃?大概英雄所見略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改革難在育人機制與選人機制、用人機制的相互協調,考試招生制度既是樞紐,也是閘門,既是指揮棒,也是風向標,既是改革的重點,更是突破的難點。特別是高考改革,擔負教育分流和選拔人才的重任,既要保障公平,又要講求效率,因此可以說是當前教育改革最難啃的硬骨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聯合調查顯示,78.3%的教育局長認為,當前迫切需要推進的教育改革是“考試招生制度”。因此,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先啃這塊硬骨頭。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
比如,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雖然近年來呼聲很高,但不可忽視的是, “一放就亂,一亂就收”的情況屢屢發生,使高校辦學自主權陷入“放放收收”的怪圈。如何走出這種誤區,關鍵在于堅持放權與監管同步,確保放而不亂。在加大放權力度的同時,政府應當創新管理方式,運用法律法規、政策、標準、撥款、信息服務等手段,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高校則必須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加快章程建設,健全自主權有效行使的自律機制;同時強化社會對高校的監督,確保高校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比如,中小學校長教師流動。為什么一些地方治理擇校亂收費、推行就近入學,阻力那么大?根本原因在于學校差距大,而最大的差距就是師資。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既是事關全局的大事,也是一件難事。這是因為,交流輪崗直接關系到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學校等諸多方面的利益,處理不好就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影響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甚至對社會穩定帶來壓力。如何立足中國國情,就義務教育階段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提出新思路、拿出新辦法、推出新舉措,這塊硬骨頭不能不啃。
再比如,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目前,全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已達14萬所,在校生人數3911萬。民辦教育在豐富教育資源供給、提供多元選擇、緩解財政壓力、激發教育活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民辦教育發展中的瓶頸問題亟待解決:民辦學校的法人屬性、稅費優惠、產權歸屬等方面,仍存在不少政策和法律障礙;教育界內外對民辦教育的歧視現象仍很普遍;民辦學校教師隊伍不穩定,總體素質不盡如人意,社會保障水平與公辦學校教師差距較大……能否真正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這對于優化民辦教育發展環境至關重要。
要啃這些硬骨頭,離不開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凝聚高度共識,形成強大合力。只有充分發揮群眾的聰明智慧,廣泛聽取百姓的真知灼見,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才能破浪遠航。
“一考定終身”有望破堅冰
考試招生改革,對教育改革而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環節。2013年,高考錄取“最強”的一次改革開始布局,這最為民眾所關注,也成為教育界內外關注的焦點。
北京教育考試院等單位正在就2014年北京高考內容改革進行研討。
教育部負責人表示,高考改革分兩個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二是改革高考科目。在建立健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的基礎上,探索高考“減少考試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實行社會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外語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由學生自主選擇考試時間和次數。
大學招生錄取改革也分兩個方面,一是普通高校(本科)逐步推行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二是加快推行職業院校分類招考和注冊入學,一些報考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不參加高考,學校依據其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職業傾向性測試成績錄取。
同時,小學升初中,將推行九年一貫制直升或學區化升學;初中升高中,將實行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
據了解,教育部已經制定考試招生總體方案,即將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14年上半年,國家可能發布總體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領域的改革實施意見。有條件的省份開始綜合改革試點或專項改革試點。2017年將總結成效和經驗,推廣實施。2020年可望基本形成新的考試招生制度,實現改革總體目標。
減負破困局各方有責任
12月5日,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透露,《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將擇期印發,再次讓“減負”成為公眾熱議的“關鍵詞”。
2013年全年,全社會對“減負”的關注始終熱度不減。先是年初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減負萬里行”活動,再到年中人民日報等媒體對“如何走出減負困局”,避免“越減越重”之怪現象的連續關注,之后,還有年終的教育部“重拳出擊”——《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向社會征求意見。
要說“減負”,并不是一個新鮮話題,長期以來,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受到社會各領域的高度關注。但盡管有關部門出臺了多項減負舉措,這一沉疴卻始終未能得到根治,甚至出現“越減越重”的尷尬局面,久而久之,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竟然成為名副其實的“老大難”問題。
減負之難,并非難在無解,而是牽涉利益主體諸多,問題紛繁復雜,是一個牽扯社會多方面的系統工程。
難題究竟該如何破解?
首先,應該從教育內部入手,向課堂要效率、讓老師提水平、讓學校強管理。從作業量、上課小時數、考試次數這些教育教學最基本的內容管起,真正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師的綜合素質。同時,也要完善考試制度,打破一考定終身,走出一條穩健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選拔方向。
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會呼喚理性的社會價值觀和用人觀,營造教育回歸本真、科學育人的文化氛圍,從而避免“學校減負、家長增負”現象再次發生。
將孩子從課業負擔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努力的,有學校、有家庭,更有政府。
育人應重道師德須從嚴
教育部近日發布《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教師收禮、有償補課、體罰學生、騷擾學生……將受到相應處分。
2013年,一些學校發生教師毒打學生、校長“性侵”學生的惡性事件,引發了社會各方關注,師德問題成為社會熱點之一,令人痛惜。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塑造學生靈魂的教師,自身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樣,才能向學生有效傳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及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教育不但是言傳,更是身教。許多優秀教師以自己的高尚道德影響了學生的人生道路,這種無言的教育會令學生們刻骨銘心。
在社會安身立命,人人都應有道德約束和法律底線。每一個職業都要講求職業道德,教師這個職業對于道德的要求更高。“性侵”事件已經超出了道德的范疇,作惡者必將被繩之以法。
課堂授課浮皮潦草、課下有償補課卻勁頭十足;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這些有損師德的行為之所以比其他行業的惡性事件引發更多的關注,原因之一是教師在人們心目中是神圣的,曾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語。
師德是高尚的情懷,是無形的力量。在某種程度上說,師德就是人心,是良心。因此,塑造高尚的師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剛性的措施,提高職業準入門檻,嚴格管理手段之外,還需要良好的社會氛圍,還要給廣大教師更多的理解和體貼,比如切實提高教師的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政治待遇,讓他們在社會上真正有一定的職業優越感。
給予老師更多的人文關懷,對于師德不合格者實行一票否定,師德底線,不容突破。
幕課洶涌至學習將變革
不久前,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平臺正式發布。依托這一中文MOOC平臺,包括北大、清華、復旦、浙大等在內的中國首個名校聯盟——九校聯盟(C9)有望實現學分互認。
盡管早已預料這一天終將來臨,但當這一天真正到來時,我們還是無法不驚詫于它來的竟是如此迅猛。2013,一場有關“教育模式”的大變革在全球蔓延開來,這就是大規模在線教育——“幕課”。
如果說斯坦福大學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的人工智能課程放在網上,吸引了190個國家和地區的16萬人注冊收看還是“無心之舉”,那么,包括斯坦福、普林斯頓在內的33所世界一流大學合作建立在線免費課程就已是謀劃良久了。
就在國外在線教育風起云涌的同時,在中國,在線教育也是生機勃勃。大學視頻公開課、大學資源共享課、國家開放大學“5分鐘視頻課程”陸續推出,清華、北大、上海交大、復旦等高水平大學高調加入國外“幕課”平臺。
一瞬間,我們突然發現,學習也正因互聯網而改變,教學模式變革的一場“數字海嘯”即將來臨……通過“幕課”,學習已逐漸不再受到身份的限制。學習著名高校的課程,聆聽著名學者的教誨,只要你有一臺電腦和不那么慢的網速,就可以實現。在高校內,在線學習和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已被采用,教育界一直倡導的“翻轉課堂”將真正有可能實現。未來,課堂的功能不主要是知識的教授,而是評價與交流。
多年前比爾·蓋茨就曾預言:“以后我們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質量最佳的授課內容,這些內容比任何單一的大學都強。”2013年,這一預言幾近成真。
破解就業難打好組合拳
12月6日,教育部在京召開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2013年,“大學生就業難”再度成為年度民生話題的“熱詞”。
這一年,一邊是創下歷史新高的畢業生規模,699萬人,較2012年增加19萬,再次刷新紀錄;一邊是計劃招聘崗位數的下降,據2月初對近500家用人單位的統計,2013年計劃招聘崗位數同比平均降幅約為15%。
嚴峻的就業形勢成為人們無奈卻無法回避的話題,走出校門就失業,也成為許多本應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
面對就業形勢、就業環境、就業群體,國家高度重視,教育部同相關部委努力調整和完善就業政策,出臺新的就業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從開發更多的崗位、到關注重點群體、再到全力實施大學生就學就業“萬人計劃”,各地也紛紛通過舉辦重點行業網絡招聘會、大中型企業與畢業生網上雙選月等形式提供就業崗位,引導畢業生積極、理性就業。
但我們知道,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癥結在于“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許多大學生不愿到國家需要的重點行業和偏遠地區就業,一方面是大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完全匹配。
因此,除了通過政策、觀念來引導大學生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就業之外,調整大學人才培養方向與模式才是緩解大學生就業難、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和就業滿意率的根本之道。
可以預見,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仍將任重道遠,從大學人才的培養模式上下功夫,真正破解結構難題,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我們充滿期待。記者趙婀娜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