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在京舉行,常委會執法檢查組作關于檢查義務教育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義務教育事業取得重大成就但尚存不足
本報綜合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23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聽取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今年9月至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檢查了義務教育法實施情況。檢查確立了四個重點: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管理及使用情況;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情況;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情況。
關鍵詞:義務教育經費
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大幅增加
報告指出,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大幅增加。2006年到2011年,全國財政性義務教育經費從3305億元增長到9739億元,年均增長24.1%;中央財政安排的義務教育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從187.7億元增長到1140.5億元,年均增長43.5%;小學、初中生均公共財政公用經費分別從271元、378元增長到1366元、2045元,年均增長38.2%、40.1%。
報告指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有效實施。2006年到2011年,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共投入資金約6000億元,為免除學生學雜費等提供了穩定可靠的資金來源。2011年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實施的營養改善計劃,已覆蓋13萬多所農村學校,惠及3000多萬名農村學生。
報告指出,2009年到2012年實施的校舍安全工程,中央安排專項資金300億元,帶動地方投入3500多億元,對近14.1萬所中小學校、3.5億平方米校舍實施加固改造。
報告還指出,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大幅度增加了義務教育投入,但基層仍反映經費不足、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在全國實現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資金缺口很大;二是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偏低;三是一些寄宿制學校宿舍不足,食堂、廁所、飲用水等設施達不到標準。
關鍵詞:農村教師
我國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在報告中指出,我國農村教師隊伍仍存在待遇不高、結構性短缺、隊伍不穩等問題。
報告指出了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幾方面問題。一是城鄉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及管理機制仍需完善。在生源分散的山區、邊遠地區學校,如果按照生師比核定教職工數量,無法滿足教育教學實際需求。二是農村教師隊伍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學科結構不匹配,很多農村中小學缺少體育、音樂、美術、英語及信息技術教師。年齡結構失衡,一些邊遠貧困地區的農村學校多年未補充年輕的新教師,教師老齡化問題嚴重。三是邊遠艱苦地區教師職業吸引力不足,優秀教師派不進、留不住。四是一些地區還存在低薪聘用代課教師的現象。
近年來,我國教師補充、培訓機制進一步完善。根據報告,2006年以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特崗計劃共招聘36.1萬名特崗教師,留任率連續3年保持在87%以上,為農村學校輸送了一批緊缺學科教師。2007年以來,部屬師范大學共招收7萬多名免費師范生,近三年的畢業生90%到中西部地區中小學任教。全國先后有22個省(區、市)實行地方師范生免費教育。2010年啟動實施的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已培訓中小學教師493萬人,其中農村教師473萬人。
針對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依然存在的“短板”,報告建議,盡快出臺城鄉統一的教職工編制標準,切實保證農村學校需求。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任教。逐步提高邊遠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補助津貼標準。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補充和培養機制。促進區域內師資均衡配置。推進縣域內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制度化、常態化,使校長教師能夠在城鄉學校之間、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有序流動,從而達到解決擇校、提升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的目標。
關鍵詞:教育均衡
我國義務教育尚存四大不均衡
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指出,2006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實施后,義務教育事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義務教育在城鄉、區域、校際、群體之間仍不均衡。
2011年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了國家“普九”驗收,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全面普及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2012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1.8%。特殊群體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明顯改善。落實“以輸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原則,推動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城市公平接受義務教育,2012年在公辦學校就讀的已超過80%。中央支持新建、改擴建特殊教育學校1182所,加大對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的保障力度。
但一些熱點難點問題依然阻礙著教育均衡的實現。報告指出,從城鄉看,農村教育仍是短板。從區域看,中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經濟發展的差距帶來教育投入的差距。2011年普通小學、初中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支出,最高省份超出最低省份9倍左右。
報告還指出,從學校看,不同學校間水平相差較大。社會公認的重點學校長期積累的名牌效應仍然存在,學校之間在辦學條件、師資配備、教育質量、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距顯著。從群體看,特殊群體教育保障水平還不高。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還沒有全部納入輸入地的財政保障和教育發展規劃,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還存在不少困難。特殊教育仍是薄弱環節,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低于普通兒童,輟學率高于普通兒童。
針對一系列不均衡的現實,報告建議,結合城鎮化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完善辦學標準。要根據教育事業發展規律,研究確定學校規模,指導地方制定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辦學標準。科學調整學校布局。保障特殊群體平等接受教育權利。下決心治理大中城市擇校、亂收費現象。
關鍵詞: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面臨“三重三不重”難題
報告指出,目前,許多學校教育還存在著“重知識不重能力、重智育不重體育、重課堂不重課外”的現象。
報告認為,實施素質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各級政府雖然采取多種措施推進實施素質教育,但中高考升學壓力和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因素依然發揮著影響。由于場地、設備缺乏和師資短缺等原因,一些學校難以開齊開足課程;學生學習負擔過重,休息和鍛煉時間嚴重不足;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指標持續下降,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
報告強調,這些問題如不切實解決,將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乃至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針對素質教育面臨的現實挑戰,報告建議,積極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切實扭轉單純以學生學業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評價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傾向。義務教育階段要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報告還建議,要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使兒童少年在增長知識、培養品德的同時,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學校要保證學生體育鍛煉時間,把體育課真正還給孩子。
關鍵詞:中西部地區
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初中輟學率較高
報告還指出,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尤其是邊遠、貧困及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輟學率較高,有的地區超過10%。
報告認為,輟學的主要原因有:極少數是因貧輟學;多數是學生隨家長工作地區變化而流動,未能及時轉學;一些地區在學校布局調整后,低年級學生因上學路途遠而輟學;再就是一些學生家長認為繼續讓子女讀書升學不如早務工賺錢;一些學校教學水平低,學生因厭學而輟學。還有一種“隱性輟學”,學生經常曠課,雖有學籍卻不在學校上學,僅僅是在時間上度過了九年。
報告指出,義務教育是法律規定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要繼續開展義務教育法學習宣傳活動,為貫徹法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報告建議,進一步增強全社會貫徹義務教育法的意識。一要強調保證學生就近免試入學是政府的法定職責。督促地方政府要依法科學合理地設置學校,合理規劃學校的服務半徑和辦學規模,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免試入學,這是保證義務教育法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二要強調讓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是家長的法定義務。對沒有盡到責任的家長,要督促改正。三要強調學校和社會的責任。學校要加強管理,改進教育,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想方設法幫其克服困難,完成學業。社會組織也應當為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創造良好環境。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