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應用技術大學(UAS)國別研究報告》近日發布——
應用技術大學:國家競爭力的助推器
為借鑒歐洲應用技術大學(UAS)發展經驗,探索中國特色應用技術大學發展之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規劃與戰略研究中心孫誠研究員牽頭的課題組開展了歐洲應用技術大學國別研究。報告共5萬余字,從產業升級和實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歐洲應用技術大學進行了全景式的掃描和分析,深入研究了德國、瑞士、奧地利、英國、芬蘭和荷蘭等歐洲國家應用技術大學興起的過程及其快速發展的必然性,總結提煉了歐洲應用技術大學這一類型大學辦學的特點。近日,課題組正式發布了《歐洲應用技術大學(UAS)國別研究報告》。
與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
報告在分析了應用技術大學發展的歷程基礎上,得出了應用技術大學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伴而生的時代產物、尤其是與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這一結論。歐洲各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創建時間不一,但總體而言興起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歐洲的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城鎮化率加快。20世紀70年代,歐洲幾國的城鎮化率均已經達到50%,其中德國已經達到了72.3%。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表現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這勢必要求人才培養結構隨之發生變革。二是人均GDP水平快速提高。上世紀70年代,這幾個國家的人均GDP都在2300美元至6500美元,北歐國家瑞士和荷蘭人均GDP達到了4000美元,其中瑞士達到了6467美元,與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相仿。三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洲幾國的農業、工業比重持續下降,服務業比重上升。到1990年時,農業比重已下降到10%,到2008年以后下降到3%,服務業已成為這些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歐洲應用技術大學這一新型大學類型應運而生,適應了歐洲國家產業發展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報告運用豐富的數據進行了量化研究,深入研究了歐洲應用技術大學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經過50多年的發展,應用技術大學為歐洲各國經濟增長、社會繁榮和科技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使這些國家始終保持了強勁的競爭力。特別是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瑞士、德國等實體經濟發達的國家都保持了強有力的國際競爭力,這其中,歐洲各國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特別是應用技術大學起了決定性作用。
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報告分析了歐洲應用技術大學的發展歷程,分析了其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獨特作用。歐洲應用技術大學從學校設置上看,有新建和改造升格兩種路徑。如德國1970年建立應用技術大學,將其作為傳統大學之外的、定位于應用性人才培養的新型高等教育機構。1991年,芬蘭合并了214所職業高中和職業學院,組建了27所多科技術學院;1993年,奧地利通過《應用技術大學法案》,合并了職業院校,在9個省建立了以科學為基礎、以實踐為導向的應用技術大學;荷蘭應用技術大學原被視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19世紀時荷蘭商務經濟交流發展迅猛,興建了多所商業學校,至1986年《高等職業教育法案》確立了它們與大學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如今,應用技術大學已經占據了歐洲高等教育很大的一塊市場,引領著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從1993年到2012年,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數量從125所增加到214所,遠遠高于其他類型高校的增長幅度。2013年,德國應用技術大學注冊在校生共82.8萬人,約占德國高校在校生總數的1/3。2011年,荷蘭的應用技術大學已經擁有42.3萬名在校生,約占高等教育總在校生數的63.4%。在教育內部,應用技術大學是與普通大學相并行、相補充的,它是以專業教育為主導,強調實踐性和應用性的一種教育類型,是高等教育體系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是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環節,肩負著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開展應用研發創新、服務就業和區域發展及終身學習等多重使命。
為我國地方院校轉型發展帶來啟發
研究報告總結提煉了歐洲應用技術大學這一新型大學辦學的特點,系統梳理和分析了歐洲應用技術大學辦學的成功經驗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在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高等教育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報告總結了六條經驗,認為可能會給我國地方院校的轉型發展帶來啟發和借鑒:
第一,辦學定位于為區域經濟服務。歐洲應用技術大學培養目標明確,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例如,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為企業高層次技術人員、一線管理人員、社會服務領域專業從業人員提供了重要來源。奔馳公司總部所在的斯圖加特和大眾集團所在的沃爾斯堡,當地應用技術大學都以工程制造、電子、汽車專業為特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直接到這些企業實習,人才培養針對性十分明確。芬蘭赫爾辛基都市應用技術大學專業設置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強化與工作生活的聯系,社會福利和人體機能學院不僅開設了牙科技術、驗光、職業治療、理療、足部醫療、假肢和矯形器等與人民生活健康密切相關的專業,而且還開設了老年人關愛、社會服務等適應老齡化社會需要的可授予學位的專業。瑞士應用技術大學積極開展面向中小企業的應用性研究、相關成果的轉化和后期服務與技術支持,提供適用于市場的解決方案,并且其畢業生也大多就職于這些企業。
第二,學制靈活滿足學習者的需求。靈活的學制可以使不同的學習者根據自己的時間靈活安排學習,是應用技術大學滿足不同學習者需求的基本保障。荷蘭應用技術大學提供的學習方式既有全日制也有非全日制。2011年,荷蘭近42萬名學習者中,81%的學生采取全日制的學習方式,15%采用非全日制,還有4%采用了兩者兼顧的方式。在大學的前兩年教育中,教學計劃針對有職業經驗和無職業經驗兩類人群進行有區別的設計,以彌補各自的知識和技能缺陷,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對于有職業經驗的學生,就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減少實踐課的訓練;對無職業經驗的學生,就強化其技能訓練。奧地利應用技術大學從1996年開始提供適應在職人員學習的課程,這些課程往往安排在工作之余,有些是晚上和周末,也有一些是采取遠程教育的方式,它們約占應用技術大學課程的40%。
第三,招生上注重學生來源多樣化。歐洲應用技術大學廣納生源,兼顧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兩類學生,以及社會在職人員。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生源包括綜合文理高中畢業生、職業高中畢業生和其他學校畢業并補修完相關課程的學生;荷蘭應用技術大學對所有擁有普通中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大學預備教育文憑及任何同等資格的學生開放,超過21歲的不具備所要求資格的學生可以通過入學考試進入就讀。奧地利應用技術大學的生源包括高中畢業生、學徒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申請者只要提交書面文件,并經過書面審查或口試以及面試后,就有機會取得入學資格。
第四,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歐洲應用技術大學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通常采用理論學習與實踐實習并重的方式,其學制設置、專業設置、課程開設、師資配備和畢業考核等方面都緊扣這一目的。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在學生培養方案中安排1至2個學期的實習學期,學生進入企業或其他工作單位參與實際工作,積累實踐經驗。其課程設置含有大量的實踐性課程和案例教學,強調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荷蘭應用技術大學在傳統的理論課之外,采用研討班、項目研究、獨立研究等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通常需在第三年完成實習或實踐工作。芬蘭應用技術大學的課程結構分為5個板塊:基礎學習、專業學習、選修課、實訓和學位論文,其中基礎學習約占教學時間的50%、專業學習占25%、選修課占6.25%、實習實訓占12.5%、學位論文占6.25%。
第五,辦學經費多來源于政府機構。荷蘭應用技術大學辦學經費包括政府撥款、學生學費、服務合同收入和公司支持。2010年,荷蘭教育、文化和科學部為應用技術大學提供了23.86億歐元,學生學費6.37億歐元,合同收入4.28億歐元。可以看出,政府撥款是應用技術大學最主要的經費來源(約占70%)。合同收入主要指和企業、個人或雇主簽訂的合同收入,如教學合同(MBA等公司教學合同、短期課程及終身學習等)、科研合同(為產業、非營利組織、政府及其他公共組織進行的研究)等;來源于公司支持主要指公司提供的實習崗位和場所。芬蘭應用技術大學,無論公立還是私立,經費都主要來自中央和地方政府,其中中央政府投入占主導,達57%;此外還有一部分來自提供繼續教育服務和從事研發獲得的收入。
第六,研究側重于應用性研發創新。開展應用性研究是應用技術大學的一項重要使命。應用技術大學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瞄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社會各方共同設立研發項目,學生則通過參與項目來培養實踐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芬蘭應用技術大學研發創新活動建立了由地方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國內外高等教育機構組成的發展網絡,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實現了研發項目與教學和人才培養的融合。德國很多企業為應用技術大學提供研究經費,提出生產實踐和企業技術研發中的相關問題作為科研項目;而應用技術大學則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平臺,幫助企業技術升級,縮短科研成果轉化的周期。例如,亞琛應用技術大學在一種新型火花塞的研發過程中與多家知名企業進行合作,貝魯公司為火花塞的研發提供了購買關鍵設備所需資金,同時向大學購買了該火花塞的專利。
報告認為,與歐洲應用技術大學產生的經濟社會背景相比,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當前技術技能人才匱乏等問題與當時歐洲發達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處在城鎮化進程加快、產業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借鑒歐洲應用技術大學辦學經驗,建設中國特色的應用技術大學,對于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該研究歷時近一年,是國內首次對歐洲各國應用技術大學辦學體制、人才培養模式等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為教育科學決策研究中心2013年重點課題《歐洲國家應用技術大學對我國中高職銜接的啟示》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本報記者焦新)
(《報告》全文近日將在教育部官方網站上發布。)
《中國教育報》2013年12月19日第3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