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出版論壇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建社35周年座談會日前在京舉行,專家、學者發出呼吁,中國的學術著作應該盡快“走出去”。不過,目前學術領域翻譯力量的薄弱問題,是造成中國學術作品難出國門的最大障礙之一。
在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表示,在世界文明的演進過程中,中國學術出版從未落后于其他國家,直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學術出版仍然代表亞洲最高水平,與世界學術出版水平同步。但他也認為,從目前來看,如果按照人均出版物消費水平和學術話語權等指標衡量,中國學術出版存在出版數量多、高質量出版物少的問題。探索中國學術出版規律,不斷尋找學術質量與市場雙重增長點,是學術出版面臨的新課題。
中國學術著作能否在國際上獲得學術話語權,主要反映在其外語版本的推廣方面,這是與會專家的共識。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認為,從目前的現狀看,中國學術著作的英文書遠遠不夠,“國外學者看不懂中國圖書,即使會講漢語的人,也未必能夠很順暢地看懂中國圖書。”在他看來,要弘揚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等學科的學術成就,一定要想辦法使中國學術著作變成英文本。
中國學術書籍“走出去”的力度,目前也遠遠不夠。張海鵬曾從俄羅斯史學會了解到,該學會正在編寫全國統一的中學歷史教科書教材,“俄羅斯史學會希望在教科書中,正確反映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所做的貢獻,但是他們苦于找不到反映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付出努力的俄語著作。”張海鵬認為,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中國學術著作“走出去”的太少,供國外學者參考的資料太少了。
王偉光認為,國內出版機構應該加強與全球性和區域性大型出版企業的合作,充分利用國外主流營銷渠道,擴大市場覆蓋面,推動更多優秀中國學術出版產品走向世界。(記者 路艷霞)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