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了解到,該學院將對2014年招生的社會工作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系列改革,加大力度引進海外師資,著重突破應用型人才培養在實務課程和實踐教學方面的薄弱環節。
培養實務應用型人才
據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徐月賓介紹,該學院從去年開始試點為社工專業碩士聘請海外師資,并且在2014年進一步加大力度。除四門基礎課程外,其他課程全部由美國和香港的大學教師來授課。這些海外聘請的教師,將開設十幾門實務課程。
徐月賓說:“專業學位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按照目標,將來應該從事社工實務工作。但是,實務一直是我國社工教育的短板,海外高校在這方面有很多可以借鑒的經驗。”
據介紹,此次從海外聘請的教師全部有實務經驗,涉及老人、兒童家庭與青少年、社區發展與實踐、醫療精神衛生、學校社工、災害社工等與社會民生相關的各個方面。海外師資開設的每門課程都將配備1-3名中國教師全程聽課,記錄和匯總教學資料,并進行本土化,整理出版該學科的課程教材。按照計劃,未來4年之中,海外教師授課的比例會逐年減少,最后中國教師將獨自承擔教學任務,促進社工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建立社工專業實習基地
“社工的培養有時候類似一種學徒模式,要看到有經驗的社工怎樣接待、怎樣訪談、怎樣跟人交流,里面有很多技巧,必須要體驗,”徐月賓說。因此,除側重實務的課堂教學外,北師大社會工作專業全面設計了實踐教學環節。
社工專業碩士的實習環節貫穿到四學期,共800學時。“實習并不是把學生放到社工機構里工作就行了,社工和人打交道,非常注重過程性,因此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我們稱為社工督導。”徐月賓說,國外的社工人才培養中,督導是不可或缺的環節,通常是在某個社會機構里非常有經驗的專業人員。由于國內社工起步較晚,專業程度不高,很難找到合適的督導人員。
為了解決實習難的問題,北師大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計劃建立100個社工專業實習基地,并對實習基地提供免費的機構能力建設和社工督導培訓,保證學生實習將由受過培訓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社會工作者進行指導。在畢業要求方面,除學術論文外,還需要完成一份詳盡的實習報告。
破解與就業脫節難題
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是具有一定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技能,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慈善事業、社區建設等領域直接提供社會服務的專業人員,是現代社會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社會發展的潤滑劑。但是,國內社工教育與社工就業脫節的現象卻廣受詬病。
對此,徐月賓表示,這主要是因為需求和工作崗位的不匹配,一方面社工專業畢業生無法從事專業對口工作,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考試獲得了社工從業資格,但多數人既沒有正規的專業訓練也缺乏實踐經驗。
面臨社工供需不平衡及就業難的現狀,北師大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充分注重國際與國內師資力量的整合、理論與實踐的整合、教育與就業的整合。充分利用政府、學界及NGO組織的各種有利資源,通過協作、伙伴關系和網絡的建立,實現更廣范圍的資源利用與整合,從而增加社會工作者的就業機會和職業發展空間。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