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攝影術的發明
1 攝影技術產生的兩個基本條件:暗箱和感光材料。
①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戰國時代,人們就已經發現了“針孔成像”的原理。
②在歐洲,這一原理也在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時代被發現。
③16世紀中葉,人們利用這一原理,在暗室內將影像投射在繪畫板上,然后用筆描畫出影像的輪廓。為了使投射影像更加方便,人們將暗室轉換為可以移動的、體積較小的暗箱。后來,科學家又給暗箱裝上了凸透鏡,從而產生了原始的“雛形照相機”。
④針孔成像原理,又稱“暗室成像”原理。光進行直線傳播。當光經過景物,再經過一個小孔進入暗室時,通過反射,暗室的墻上會形成一個上下顛倒的景物影像。
⑤最早發現“針孔成像”原理的是諸子百家之一的墨家學派。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翟,是春秋戰國之際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
⑥此后,化學家們發現,含有銀鹽的硝酸銀經過光照之后會變黑,從而使人類在探索感光材料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
2 尼埃普斯、達蓋爾、塔爾博特等人發明攝影術的活動及各自代表作品。
⑴尼埃普斯的“日光攝影法”
①法國人尼賽弗爾。尼埃普斯發明了“日光攝影法”,并用此方法拍攝出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景色
②他的試驗為攝影術指明了方向----將光作用于感光材料,以獲取永久性的影像。
③2002年法蘭西博物館購得一副尼埃普斯拍攝的荷蘭版畫《牽馬的孩子
⑵達蓋爾和“銀版攝影法”
①法國人達蓋爾是“銀版攝影法”的發明者。
②1837年成功拍攝出首張照片《工作室一角
③《巴黎寺院街
④此后,達蓋爾又用他研究出的技術對日常事物進行拍攝,從而形成了一套更加完整的拍攝方法。他以自己的名字將這種攝影術命名為“達蓋爾攝影法”。這就是舉世公認的“銀版攝影法”。
⑤1839年8月19日,法國政府決定購買這一發明,并公開達蓋爾攝影術的方法。這一天也被后人公認為攝影術的誕生日。
⑶塔爾博特和“卡羅攝影法”
①英國人塔爾博特發明的“卡羅攝影法”被認為是最具價值、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攝影方法。
②與達蓋爾等人將金屬板作為感光板不同,塔爾博特用自制的感光紙作為感光板。雖然制作出來的影像是負像(即影調的黑白階調與實際景物相反),但將這負像通過光線再印在另一感光紙上,就可以還原出與景物相同的影調。塔爾博特將自己的發明命名為“卡羅攝影法”。這種攝影術誕生于1835年,比達蓋爾的“銀版攝影法”還要早4年。盡管影像質量不如“銀版攝影法”,但“卡羅攝影法”卻更為實用。用紙作材料,成本低廉,利于推廣。同時利用一張負片,可以洗印出多張正像。這為后來攝影通過小幅底片洗印大正片開辟了道路。可以說,“卡羅攝影法”為現代攝影術奠定了基礎。
二、攝影應用于新聞傳播活動
1 世界上第一張新聞照片:《漢堡大火廢墟
1842年5月,德國漢堡發生大火。當時以“銀版攝影法”為各界人物拍攝肖像照的畫家比歐烏和史特爾茨納二人趕赴現場,拍攝了很多火災現場遺跡的照片。僅存一幅《漢堡大火廢墟
2 早期紀實攝影師及其活動、作品
①1853年,俄國與英法等國爆發克里米亞戰爭。英國著名攝影師羅杰。芬頓受雇于英國政府,前往戰場拍攝。很多照片都是根據戰場情況,經過布置之后拍攝的靜止照片。著名作品《死亡的山谷
②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美國著名肖像攝影師馬修。布雷迪組織了一支戰地攝影隊,拍攝了大量的戰場照片,幾乎記錄了這場戰爭的全過程。被視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戰地新聞攝影。今天,這些照片大部分收藏在美國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著名作品:《內戰時期的林肯
三、新聞攝影技術的發展
⑴膠卷和小型相機的發明
①1880年,美國人喬治。伊斯曼創辦了伊斯曼。柯達公司。1888年,伊斯曼參照“卡羅攝影法”,發明了最早的膠卷。
②1888年,伊斯曼制造出了第一臺輕便的方盒式柯達相機。
⑵135相機的問世
1914年,德國工程師奧斯卡。巴納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小型135照相機。直到1924年,這種相機才正式出售,它被命名為“萊卡”。這是當時世界上最精密的小型照相機。萊卡的問世,使得照相機朝著小巧、實用的方向發展,成為照相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開啟了現代攝影的新時代。
⑶印刷技術的進步
①最早的報刊新聞圖片是由畫家根據新聞照片臨摹成線條畫,再印刷在報紙上的。
②1842年5月,英國《倫敦新聞畫報
③1880年,美國人霍根發明了照片銅板術,使得照片的印刷質量得到了提高。紐約的《每日新聞報
⑷傳真技術在新聞攝影中的應用
1902年,人們第一次用無線電波傳送照片,這逐漸成為新聞行業傳遞信息的基本手段之一。
⑸電子及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①進入20世紀50年代,日本以先進的電子技術為先導,首先將電子技術引入到攝影領域,研發和設計出了一系列優秀的鏡頭和光學系統。
②1960年,日本賓得公司的前身---日本旭光學公司開發出了內側光鏡頭,35毫米照相機從此進入自動化發展階段以后又有尼康/佳能/美能達等利用計算機和微電子技術,這些技術使照相機的功能更加靈活、強大,極大地推動了新聞攝影的發展。
③隨著數字技術的突飛猛進,一種全新的、以數字處理方式記錄和存儲影像的技術逐漸成熟,數碼相機由此產生。
四、新聞攝影事業的產生、發展歷程及各階段代表人物的活動
①1904年,英國《每日鏡報
②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新聞攝影進入了繁榮發展的黃金時代。
③1936年,美國報業大王亨利。盧斯創辦了《生活
④1942年,普利策新聞獎設立最佳新聞照片獎。新聞攝影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認可。
⑤1947年,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與卡帕、西摩等,共同創立了瑪格南圖片社,一些震撼世界的攝影作品就此誕生。1952年,布列松出版《決定性瞬間
⑥1956年,基斯。謝勒、本。范。米倫登克和布拉姆。維斯曼這3位荷蘭攝影家發起并成立了“世界新聞攝影荷蘭基金會”。該基金會每年舉辦一次世界性的新聞攝影比賽,簡稱“荷賽”。“荷賽”成了當代水平最高的新聞攝影比賽。
⑦新聞攝影與網絡的結合,新聞攝影必將迎來一個新的繁榮發展時代。
五、與新聞攝影相關的主要數碼相機功能
光的色溫是光顏色的一種標志,光的色溫越高,光線越偏藍;光的色溫越低,光線越偏紅。這些不同色溫的光線在照亮被攝景物的同時,也給我們的攝影帶來一些麻煩,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使拍到的圖像偏色。
1 自動白平衡調整
一般情況下,特別是在室外拍攝,使用自動白平衡能起到較好的效果。如果光線色溫超出了有效范圍,自動平衡就無能為力了。
2 預設白平衡調整
① 晴天(日光):用于晴天在戶外拍攝陽光直射下的被攝體,要求色溫約5600K(開爾文)左右
② 多云(陰天):用于在陰天多云的情況下進行拍攝,對應色溫6000K以上。
④ 白熾燈(鎢絲燈):用于在白熾燈照明的室內拍攝,對應色溫3000K左右。
⑤ 熒光燈(日光燈):有的相機細分為3種白平衡模式。“熒光燈1”,住房內常用的色溫為6700K的日光型熒光燈;“熒光燈2”,色溫為5000K的中性白色熒光燈,這種燈常常是臺燈;“熒光燈3”,辦公室常用的色溫為4200K的冷白色熒光燈。
3 手動白平衡調整
你可以通過事先調整色彩平衡,來得到更出色的拍攝效果。方法為:在相機上手動設定色彩平衡的相關數據;使用色溫測光表,并輸入數據;根據經驗,手動輸入色彩平衡的色溫度數。
⑴ 手動白平衡的具體調整
簡單調節白平衡的方法如下:
① 找到一張白色的卡片,將其放在離開你一個手臂的距離,其大小要能填補整個取景框。如果沒有,就試圖找到一件白色上衣或一張白紙,或者一堵白墻也可以。
② 當你在實地拍攝時,舉起那張白色卡,讓光線落到卡片上,并把它當做你的拍攝對象。
③ 用鏡頭對準白色卡,并讓白色卡片清晰地從滿整個畫面后,按下相機的白平衡(WB)按鈕。相機顯示器會出現提示畫面。
④ 當你按下對話框中“OK”鍵時,相機會記錄下正確的白平衡,以便隨后平衡光線。
⑤ 很多高端數碼相機都會準許你保存這個設置,以后再碰到類似情況,只需要將表盤撥到自定義狀態,就會進入你所保留的設置狀態。這樣會非常方便你在快速轉換地點時進行拍攝。
⑵ 對色溫平衡的總結
對相機選項設置的越精確,最后拍出來的照片效果越好。六、電視新聞攝影的本體特性
1.忠于生活的紀實性
電視新聞攝影的紀實性:它首先要遵循新聞規律。新聞是對客觀事物的如實報道,真實性是它的第一屬性。對于電視新聞攝影而言,鏡頭反映出來的必須是現實生活自身---現實時空。現實生活是第一性的,它有自身發展變化的邏輯,它的存在、發生、發展都不以攝像機的拍攝與否為轉移。攝像機處于被動的、被支配的地位。它必須去選擇、去捕捉生活流程中的意義、有價值的東西,按照生活自身的發展邏輯來反映生活。它是從現實生活出發,從認真出發,傳遞現實生活中真實的信息,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梳理心理情感、觀照自身發展。
攝影機有著天生的紀實優勢。1895年,法國發明家路易。盧米埃爾用自己設計的電影攝影機拍攝了《工廠的大門
攝像機則不僅可以逼真記錄事物的形象,而且還能同時記錄來自客觀事物的聲音。
2. 聲畫一體的真實性
3. 現場取材的線性和不可重復性
4. 虛擬體驗性
5. 畫面的思想傾向性
6. 畫面內涵的豐富性
7. 畫面的藝術性和創造性
七、電視新聞體裁劃分
電視新聞的體裁主要有消息類電視新聞、連續報道和系列報道類電視新聞、專題類電視新聞和評論類電視新聞4種。
八、消息類電視新聞攝影
(一)消息類電視新聞概述
消息類電視新聞的概念及特點:
消息類電視新聞是“快速、簡要、客觀地報道新近發生、發現的事實的一種電視新聞,是最經常、最大量運用的報道體裁,是電視新聞節目的主體。消息類新聞最大的特點在于迅速和簡單,是最接近事件發生時間的一類。同時它也是常常成為其他方式的報道的重要線索來源之一。
消息類電視新聞節目成為播出次數第一、信息總量第一而篇幅又最短的新聞節目。一條消息的時間通常在一分鐘左右。許多電視臺的消息類電視新聞采取了整點滾動播出甚至中途插播的方式,單條的消息內容或許不多,但多條消息的綜合體卻是電視新聞各類體裁中時效性最強、報道面最廣、耗時最短而信息量最大的節目樣式,可以用以下幾個詞語來形容它:“短、平、快、精”。平:消息類新聞主要是提供給觀眾一個信息、一個事件的狀態,告訴觀眾是“這一個”,它基本上不傳達觀點性的東西。
(二)消息類電視新聞攝影的特點和要求:
消息類電視新聞的拍攝通常有如下特點:
1. 拍攝時間往往十分有限,甚至時機轉瞬即逝。
2. 拍攝地點和環境相對單一。
3. 分為可預見式拍攝和突發新聞拍攝。
消息類電視新聞的拍攝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的要求:
1. 快:快速抵達新聞現場;快速融入新聞事件。
2. 大:鏡頭的信息量需要最大化。
3. 全:關鍵鏡頭一個都不能少。
4. 短
5. 把握變與不變
九、連續報道及系列報道類電視新聞攝影
(一)連續報道和系列報道類電視新聞概述
電視新聞的連續報道:是對正在發展中的新聞事件進行及時而又持續的報道,它是電視新聞對重要事態作深入或者追蹤報道的一種方式。
系列報道:是圍繞同一新聞主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作多次連續報道的一種方式。
1.連續報道的基本特點在于講究時效性和連續性,報道的層次性,報道的不可預知性以及顯著的社會影響力。連續性報道的選題通常都是觀眾密切關注的重大的事件性新聞。之所以稱為連續報道,因為它在報道中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是連續的,都是嚴格遵循時間線進行的。
2.系列報道更多地傾向于同主題的新聞題材的組合,是一個多條反映具有普遍意義的狀態和趨勢的報道體系。系列報道更注重事件之間的橫向聯系,而對時效性的要求相對較低。
雖然連續報道是以不可預知的事件性新聞為題材而系列報道是以可預知的非事件性新聞為題材,但就總體上而言,二者共同的特點都在于報道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二)拍攝連續報道和系列報道的特點和要求
連續報道----用攝像機“跟”出一個故事來。這里所說的“跟”,并不是攝像機的運動方式中的“跟鏡頭”,而是就連續報道的特點來說的。因為連續報道的內容總是時刻在變化,需要我們的攝像機不斷地跟隨事件發展而進行拍攝報道。
連續報道的攝影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它特別需要講究畫面的現場感和真實感。
其次,它需要攝像機捕捉關鍵畫面,精確實現事件的連續性。
再者,講究畫面的對比性和相關性。
最后,攝影師的預見性。
系列報道和連續報道雖然都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特點,但由于在事件性與非事件性方面的基本差別,它們在攝影中有其自身的特點。
首先,系列報道講究鏡頭語言的統一風格。(可以通過對運動、拍攝角度的處理及對色彩光影的處理等來實現)
其次,突出各自的特點,尋求具有視覺沖擊力和說服力的典型畫面。
再者,它需要充分考慮到畫面的藝術性和造型美感。
十、深度報道類電視新聞攝影
(一)深度報道類電視新聞概述
1968年,美國CBS開辦了《60分鐘
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則是利用電視獨有的視聽語言系統,全面深入地反映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探索和揭示問題實質,追蹤和預測其發展趨勢的一種報道方式。它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深”和“長”。
“深”首先指的是新聞傳達的思想深,站在相當的高度看問題;其次是對新聞事件的挖掘深,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多方面、多角度地透視問題的本質。
“長”首先指的是它的節目時間上的意義,即由于深度報道囊括的內容多,因此在時間上它比其他體裁要長。而從拍攝的內容方面來看,它的時間跨度也很長。此外,表現手段多元化,新聞事件故事化、情節化也是深度報道區別于其他方式的特點。
(二)深度報道類電視新聞攝影的特點和要求
1 強烈的細節意識
2 充分發揮兩極鏡頭的探索性(兩極:廣角和長焦)
3 最大程度地發揮攝像機的形象敘事特點
4 鏡頭要注意保護某些被采訪對象,也包括采訪記者本身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