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命題中,體現辯證法思想的是()。
A.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B.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C. 天不變,道亦不變
D.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2、黑格爾認為,實踐就是按照主觀的內在本性去“規定”和改造客觀世界。這一觀點否認了實踐的()。
A. 客觀物質性
B. 無限上升性
C. 主觀能動性
D. 社會歷史性
3、“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民是歷史的‘劇中人’,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劇作者’”,這個觀點是()。
A. 唯物史觀
B. 英雄史觀
C. 二元論歷史觀
D. 不可知論的觀點
4、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根本缺陷是()。
A. 堅持先駁論
B. 堅持不可知論
C. 離開了社會實踐,沒有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
D. 認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識不可能來自經驗
5、真理沒有階級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因為()。
A. 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
B. 真理中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
C. 任何真理都有其適用的條件和范圍
D. 真理與人的階級地位毫無關系
解析
1.辯證法認為世界是相互聯系、發展變化的,事物的內部矛盾是發展的根本動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皆體現了辯證法思想。“天不變,道亦不變”是形而上學的思想。形而上學將世界看做是彼此孤立、不變、靜止的,或者把變化看做是某種外力作用而產生的量變。故選ABD。
2.實踐是人類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物質活動。實踐具有客觀現實性,其客觀性在于實踐的主體、客體以及實踐的手段、結果等。雖然說實踐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包含著目的、意志、情感和認識等主觀因素,但這些活動都體現在活動的具體方式之中,這種方式是主觀的,并且實踐活動要遵循現實經驗世界的客觀規律。由此可知,題干中的說法否認的是實踐的客觀物質性,故選A。
3.本題考核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人民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創造者。是“劇作者”,而英雄人物在社會歷史發展中,只起影響作用,是歷史的“劇中人”。所B是正確的。
4.C。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根本缺陷是離開社會實踐,離開人的社會性和歷史發展,去考察認識問題,因而不了解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系,不了解主體對客體的能動作用。舊唯物主義反映論不了解辯證法,不能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這些也是舊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區別所在。
5.因為真理是客觀的,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所以真理沒有階級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選B。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