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Content"
山東公務員考試網-物質觀體現唯物自然觀和歷史觀、唯物論與辯證法、本體論與認識論的統一(二)。
(1)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定義的意義:三個劃清界限---同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同不可知論、同舊唯物主義。(正確理解物質范疇要把握自然物質的多樣性,客觀實在性。)
(物質和物質范疇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關系,物質和物質形態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庸俗唯物的錯誤是抹殺了意識的主觀特征。)
(2)客觀實在是物質的共同的一般本質,它通過運動表現出來。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之外什么也沒有。(3)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運動和物質不可分離,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是機械唯
物論;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唯心論。運動和靜止都是物質的固有屬性,運動絕對,靜止相對,他們相互包含。
(4)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相對靜止使事物呈多樣性,是區分事物基礎,衡量事物運動尺度。
(5)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形式:生產、處理和變革社會關系和科學實驗。
(6)實踐有三個基本特征:客觀現實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實踐三環節:目的、手段、結果反饋。
(7)主體是指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客體是主體活動對象的總和。實踐活動就是以主體、中介和客體為基本骨架的動態系統,通過實踐活動使客體主體化,使主體客體化。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