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公務員考試網計算機常識-軟件危機與軟件工程
軟件工程概念的出現源自軟件危機。
所謂有軟件危機四伏是泛指在計算機軟件開發和維護過程中所遇到的嚴重問題。實際上,幾科所有的軟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些問題。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領域的擴大,計算機硬件性能/價格比和質量穩步提高,軟件規模越來越大,復雜程度不斷增加,軟件成本逐年上升,質量沒有可靠的保證,軟件已成為計算機科學發展的“瓶頸”。
具體地說,在軟件開發和維護過程中,軟件危機主要表現在:
(1) 軟件需求的增長得不到滿足。用戶對系統不滿意的情況經常發生。
(2) 軟件開發成本和進度無法控制。開發成本超出預算,開發周期大大超過規定日期的情況經常發生。
(3) 軟件質量難以保證。
(4) 軟件不可維護或護程度非常低。
(5) 軟件的成本不斷提高。
(6) 軟件開發生產率的提高趕不上硬件的發展和應用需求的增長。
總之,可以將軟件危機歸結為成本、質量、生產率等問題。
軟件工程就是試圖用工程、科學和數學的大批量與方法研制、維護計算機軟件的有關技術及管理方法。
關于軟件工程的定義,國標(GB)中指出,軟件工程是應用于計算機軟件的定義、開發和維護的一整套方法、工具文檔、實踐標準的工序。
1993年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lectronic Engineers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給出了一個更加綜合的定義:“將系統化的、規范的、可度量的方法應用于軟件的開發、運行和維護的過程,即將工程化應用于軟件中”。
軟件工程包括3個要素:即方法、工具和過程。方法是完成軟件工程項目的技術手段;工具支持軟件的開發、管理、文檔生成;過程支持軟件開發的各個環節的控制、管理。
軟件工程的核心思想是把軟件產品看作是一個工程產品來處理。
開發軟件不能只考慮開發期間的費用,而且應考慮軟件生命周期內的全部費用。因此,軟件生命周期的概念就變得特別重要。在考慮軟件費用時,不僅僅要降低開發成本,更要降低整個軟件生命周期的總成本。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