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祖國派我去留學,學成了當然要回來報效祖國。”在廈門大學的實驗室,鄭蘭蓀慢慢地和記者聊起來。 鄭蘭蓀在美國留學時的導師,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莫利教授。一段時間后,斯莫利教授開始關注這個勤奮好學的年輕人,將“超冷的原子簇正負離子束的產生”這一課題交給了他,這是一個國際上還沒有科學家嘗試過的難題。鄭蘭蓀明白,這是他求學生涯的一座山峰。他一天做一頓飯,分成三餐吃,每周學習、工作超過80個小時。最后,他的博士論文得到導師的高度評價。 1986年5月,在戴上博士帽數天后,鄭蘭蓀毅然動身回國。美國、德國、沙特阿拉伯等國的同行均以優厚的條件挽留,都被他謝絕了。 回國后,鄭蘭蓀進入廈門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他研究的方向是激光產生原子簇、激光化學等,這在當時的國內基本是空白。鄭蘭蓀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利用國外先進實驗室先做一些研究,盡快拿出成果;二是在國內一切從零開始干。這樣干周期長,風險大,可能幾年內出不了成果,卻能在國內開展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鄭蘭蓀毅然選擇了后者。他四處申請經費,購買儀器設備,籌建自己的實驗室。經過努力,鄭蘭蓀先后獲得了首屆青年自然科學基金、首屆霍英東教育基金、國家教委優秀青年教師基金和博士后研究基金的資助。1994年,他又獲得了首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家基金。 作為項目負責人之一,鄭蘭蓀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九五”重大項目“原子團簇化學和物理”中的研究工作,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了300多篇論文。2004年,鄭蘭蓀領導的科研組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活潑碳50的捕獲》。當年,斯莫利教授和其他兩位科學家就是因為合成和發現了碳60而榮獲1996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比碳60更小、更難以捕捉的碳50的發現無疑是該領域研究的一項重要突破。 鄭蘭蓀說,科研成果的取得絕不是偶然的撞大運,成功捕獲碳50,科研組從確定選題到最終取得成果,歷經了10年艱辛。“剛開始,我認為要捕捉、發現碳50的成功幾率非常小,但組里的年輕人能夠堅持不懈地做下來,事實證明,他們的堅持是對的。”鄭蘭蓀說,碳50這一成果全部在國內完成,這在我國科學界也是較少的。 如今,“功成名就”的鄭蘭蓀每周跨海往返漳州校區兩次,給本科一年級學生上《化學原理》課,加上路程和備課時間,每次平均花費8小時以上。在一般人看來,本科低年級課程涉及的學科較多,課程內容與前沿學科研究關系不大,因此不少人不愿意為此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在鄭蘭蓀看來,為本科生授課是教授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樣可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本學科最新發展動態直接講給學生,拓展他們的視野,增強學生對本專業、本學科發展的學習信心。鄭蘭蓀當然很忙,他要搞科研,還要帶研究生,擔任的許多社會職務也牽扯了不少精力,但他還是認認真真地給本科生上課。“我講課還是蠻精彩的,我還是受表彰的‘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師’呢。”鄭蘭蓀好不容易說出一句“不謙虛”的話。
來源:人民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