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吉林省委作出省、市、縣三級聯動公開選拔千名領導干部的重要決策。省委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公選工作高度重視,省委常委會4次專題研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公選工作,省委書記孫政才先后6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特別強調要 “以開放的視野、開放的眼界、開放的胸襟,大力選拔一批適應振興發展需要、有能力、能干事的優秀領導人才,為振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干部和人才支撐。”這些要求,充分體現了中央精神,也完全符合吉林實際,為搞好這次公選工作指明了方向。
省委把這次公選作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堅持以理念創新引領實踐創新,以綜合改革保證公選質量,以公開公平公正贏得社會公信,把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
三級聯動,提升公選質量和水平
著眼于有效破解各級分散組織,公選規模小、成本高、操作不規范、組織水平和選拔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省委設計推出省、市、縣三級聯動的公選模式,具體實行“五統五分”,即省委組織部統一組織領導、統一政策要求、統一方法程序、統一考試命題、統一時間安排;省、市、縣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分級提出公選職位和資格條件、分級受理報名和資格審查、分級組織考試、分級組織考察、分級決定任用。
為了增強公選的吸引力,省委要求,振興發展需要什么干部就要選什么干部,越是重要崗位、越是發展急需,就越要公選。省市縣三級共安排1262個廳處科級領導職位進行公選,其中,面向社會公開選拔852名省市縣管干部,面向基層公開選拔410名省市直機關中層領導干部。852個省市縣管職位中,省管職位50個;市(州)管職位166個,平均每個市(州)18個;縣(市、區)管職位602個,平均每個縣(市、區)10個。這些公選職位,既有正職又有副職,既有部門領導又有地方領導,既有高等院校領導、企事業單位高管人員,還有部門中層,基本涵蓋了各個領域,涵蓋了廳、處、科各個職務層次。
實踐證明,省、市、縣三級聯動公選充分發揮了資源整合、集約運作的規模效益。省委組織部副巡視員、干部一處處長、省公選辦綜合協調組組長王長生告訴記者:“省市縣三級聯動充分發揮了規模效益,公選總體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二,市縣兩級成本降低了五分之四左右,而且有效提高了公選的整體水平,特別是市縣兩級公選的質量和水平,在全省營造了更加濃厚的改革和競爭氛圍。”
堅持“五湖四海”, 用寬闊的視野選人用人
報名資格條件和準入標準,是影響公選參與面的重要因素,也是廣大干部群眾關注的一個焦點。省委強調,要放開選人視野,打破地域界限,不搞過多條條框框的限制,真正做到“英雄不問出身”,根據不同崗位需要合理設置職位資格條件,不搞“一刀切”,省管職位全部面向全國公開選拔,充分體現了海納百川、不拘一格選賢任能的開放思想和博大胸懷。在公選資格條件確定上,堅持“三重三不唯”。一是重年輕但不唯年輕。堅決貫徹中央要求,不搞干部任職年齡層層遞減,除了部分職位因為結構需要,重點選拔年輕干部外,多數崗位年齡要求放得比較寬,保護和調動了各年齡段干部的積極性。在50個省管職位中,要求選拔40歲以下干部的安排了17個,其余職位都要求選拔45歲或50歲以下的干部。二是重學歷但不唯學歷。對部分專業性較強的職位要求第一學歷為全日制大學本科,有的高校職位還要求研究生以上學歷,但多數職位不要求第一學歷。852個省市縣管公選職位中,要求具有全日制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105個,只占12%。三是重資歷但不唯資歷。打破資格條件限制,對報考副職職位的,要求任下一級正職1年或下一級副職4年以上,允許大型企業、金融機構的管理人員,以及具有相應工作經歷的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報考,同時注重選拔具有豐富基層工作經歷的優秀干部,尤其是對直接服務群眾的村和社區的優秀干部,打破身份限制,允許報考鄉鎮和街道的職位。
姜朝今年已經是第五次當選吉林市船營區大綏河鎮楊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了。這些年里,他曾兩次參加公務員招錄,但機遇都與他擦肩而過。姜朝告訴記者,“對當鄉(局)級領導,以前想都不敢想。”對他來說,農民身份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了解到這次公選的政策后,姜朝激動地說:“這次公選,組織上給農民身份的基層干部提供了機會,我一定好好把握!”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衣洪巖雖然不符合報名條件,但依然為這次公選叫好:“與以往相比,這次的條件設置更寬,對各個層次的干部而言,干部公選的‘寬帶吉林’,給大家創造了更有利的發展環境。”
由于科學設置報名“門檻”,放寬限制條件,特別是能夠拿出重要職位面向全國公選,吸引了中直機關和全國各地干部踴躍報名。據統計,全省852個省、市(州)、縣(市、區)管公選職位報名并經資格審查合格21625人,與選拔職位比例為25.4:1。其中,50個省管職位比例為37.8:1,最高達286:1;市(州)管職位最高達88:1;縣(市、區)管職位最高達204:1。從省管職位報名人選來源看,除港澳臺和西藏外,其他省區市均有人員報考,來自中直單位和省外地區的占49.2%,海外留學歸國人員有8人報考,占0.4%。
干什么考什么,讓干得好的考得好
公選考的是領導干部,不是考學生,考試的內容、形式和方法,都要針對領導干部的特質進行創新和完善。省委要求,要堅持干什么考什么,突出“人崗相適”和“能力取向”,切實做到讓干得好的考得好。這次公選,打破 “筆試一張卷”、“面試結構化”的傳統做法,全面創新考試內容、形式和方法,設計推出“三關九試”的新模式,多側面、多角度測試和評價干部。“三關”即筆試、面試、測試,“九試”即每關分三個環節進行。筆試分為基本素質測驗、領導能力測驗和專業素養測驗三個科目,主要測試應試者履行崗位職責必備的相關理論知識、政策法規、實踐經驗、領導思維與方法,以及對行業發展的思考、謀劃和推動發展的能力。面試分為領導實踐模擬、半結構化面試、無領導小組討論三種形式,注重從不同角度測試干部的決策、創新、組織協調、業務管理和應變等能力。測試分為領導經驗測評、心理素質測評、崗位適應度測評三個環節,分別側重測評應試者的領導實踐經驗、決策效率,個性特征和心理特質,與崗位要求的匹配度等。
圍繞考出真才實學,有效防止“考試族”得高分,對考試的組織操作環節進行全面創新。一是實行開卷筆試。從領導干部的特點出發,創新筆試命題思路,突出平時積累、能力取向和崗位需要,不考簡單記憶和純理論性問題,筆試三個科目全部實行開卷,讓應試人員充分展示真實水平。二是實行按職位命題。組織140名專家,分級同崗合并后,命制筆試試題227套;組織53名專家,命制省管職位面試試題45套。三是面試試題以實踐應用題為主。緊扣吉林省情,大多從領導實踐中選取素材,寓能力考察點于具體情境之中,原創性試題達到90%以上。
許多應試人員感慨,“三關九試”就像一道道關卡,只有靠真才實學才能最終勝出。筆試結束后,應試人員普遍反映,開卷的形式好,試題出得好,體現了考的是領導干部,更能考出能力,考出水平。面試結束后,面試考官馬慶鈺(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說,“最讓我驚喜的是,面試的考官和群眾評委的選擇結果基本相吻合,這說明了面試工作的透明和公正。今年吉林省公開選拔領導干部的方式很有創新意義。”面試考官胡繼申(國家發改委人事局副局長)說,“把三種辦法組合起來,打組合拳,從各個角度去考察一個干部方方面面的情況,我覺得這是一個創新,事實證明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覺得這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一次考試難免帶有一定偶然性,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試測評則具有必然性。“三關九試”的考試形式和全新的考試命題思路,更有利于考出應試者的真實水平和綜合實力,讓那些干得好的真正考得好,能力強的真正選得上。實踐證明,這次公選上來的干部,都是所在地區和單位的工作骨干,不僅考得好,而且干得好,考察中群眾測評優秀率、征求使用意見贊成率、政績測評滿意率平均在95%以上。
全方位公開、全過程監督,保證公選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是公選的核心要素。由于以往公選開放度不夠,個別地方的公選結果遭到媒體的質疑和熱炒,廣大干部群眾對公選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不免心存疑慮。省委要求,這次公選能公開的要全部公開,實行無限制公開,把加強監督貫徹于公選工作的全過程,以公開促公平,以監督保公正,切實打造“陽光公選”,提高公選的公信度。
專門建立了吉林省公選網,開辟了公選動態、通知公告等專欄,發布相關政策法規和工作信息,保證信息平等共享。在公選每個環節結束后,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有關情況。在省管職位面試期間,邀請中省直12家新聞媒體記者,現場進行采訪報道,所有職位的面試都向媒體公開,面試過程可以全程錄像,面試成績當場公布,一些職位的面試過程還安排在吉林電視臺播放。在省委常委會差額票決任職人選時,不僅請省公選領導小組成員和公選辦相關負責人列席會議,還請新華社、人民日報、吉林日報和吉林電視臺的記者現場采訪討論決定的全過程,真正做到全程陽光操作、全程公開透明。這些舉措,揭開了公選工作的“神秘面紗”,為社會公眾提供了評判和監督平臺,進一步提高了公選工作的社會認可度。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為嚴肅考風考紀,省公選辦專門印發《“八嚴禁”紀律規定
公選監督員趙祥說,“從考試的情況看,紀律嚴明,秩序井然,效果非常好,此舉令許多應試者打消了疑慮。”
落實群眾“四權”,選群眾擁護的干部
圍繞充分落實群眾在干部選拔任用中的“四權”,真正把群眾擁護和贊成的干部選拔到領導崗位,這次公選著力在擴大干部工作民主上作了積極探索。
為確保面試評分公平、公正和科學性,充分體現民意,探索實行了“本地考官+外地考官”、“專家學者考官+黨政干部考官”、“考官+群眾評委”的做法。聘請群眾擔任面試評委,讓群眾選擇干部。省管職位的面試,每組設13名考官,主考由部分省領導和省委組織部領導擔任,其他12名考官,省內和省外各占一半,省內考官主要是正廳級以上領導干部,省外考官主要是中直機關的司局級領導干部以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同時,在每個面試組設置20名群眾評委,請他們根據面試人員的表現現場評分,去掉5個最高分和5個最低分后計算平均分,按照一定的比例計入面試成績。群眾評委主要由“兩代表一委員”和部分市(州)、省直部門的處科級干部擔任。同時,還安排了互動的環節,請群眾評委就他們關心的問題現場提問,由應試人員自由回答。共有380名群眾評委參與了面試評分。
群眾評委許海蘭告訴記者,“這次公選安排我們基層的群眾參與,我覺得是一個創新的舉措,作為現場的群眾評委給我們充分的監督權、選擇權、知情權和參與權,所以我覺得作為群眾評委很光榮也很有意義。”
增加群眾測評在考察中的比重,讓群眾評判干部。在“三位一體”量化考評體系中,定量評分為群眾對干部的評價分數,所占權重最高,考察組無法改變。把群眾評價作為一項否決指標,民主測評優秀和稱職率或征求提拔意見贊成票達不到三分之二的,取消擬任人選資格。
創新任前公示內容,讓群眾監督干部。擬任人選討論決定后,分級進行公示,省市縣所有擬任人選都在吉林省公選網上公示。本次公選實行立體公示,除公布擬任人選的基本信息外,對人選的簡要政績、民主測評結果、票決結果等一并進行公示,在吉林電視臺、吉林省公選網上公布每名人選30秒視頻資料,使廣大干部群眾能夠了解人選的自然情況、工作情況和選拔情況,更加全面、立體地了解擬任人選,便于開展監督。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擇優選適,讓上得來的真正干得了
針對公選考察真實情況難了解、工作政績難考實、人選優劣難比較等問題,打破以往由考察組單向評價干部的考察模式,設計推出“兩公示”、“三否決”、“三位一體”量化評價的公選考察模式。“兩公示”,就是對個人信息和政績進行公示,防止考察人選在年齡、學歷、經歷及其他重大事項上弄虛作假,綜合檢驗政績的真實性和群眾的認可度。“三否決”,主要是對考察人選總體評價和稱職測評優秀和稱職得票率達不到三分之二或征求意見不贊成票超過三分之一的,發現存在影響任職問題的,以及報告個人重大事項有隱瞞和弄虛作假的,取消其擬任人選資格。“三位一體”量化評價,包括定量評分、定向評估、定性評價,分別占考察總分的30%、40%、30%,依據量化打分,列出考察人選排名順序,保證了考察評價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這次公選實行全程差額,即差額面試、差額考察、差額票決。面試人選按1:5的比例確定,考察人選按1:3的比例確定,擬任人選按1:2的比例進行差額票決。在討論決定時,按職位管理權限,對考試綜合成績第一和考察排名第一的副職人選提交黨委常委會差額票決,正職人選進行全委會差額票決,確保把最優秀、最適合崗位需要的干部選上來。
為實現好中選優、優中選適,探索實行以“六比六看”為主要內容的擇優比選法,即通過對大局觀念、宗旨意識、思想道德品質、遵守政治紀律等情況的比較,看誰的德行表現更優秀;通過對專業素養、能力素質、個性特征的比較,看誰更適宜崗位需要;通過對組織領導能力、應變決斷能力、推進工作效果的比較,看誰的能力水平更強;通過對履行崗位職責、完成重點工作的情況,特別是質量和成效、顯績和潛績的比較,看誰的工作實績更突出;通過認可度測評、政績測評、作風測評以及談話征求意見結果的比較,看誰的群眾公認程度更高;通過對基本素質、進取心、成長性、適應度的比較,看誰的發展潛力更大。
從省管領導職位差額票決結果看,確實選拔上來一批適應吉林振興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領導人才。這次選出的省市縣管職位803名任職人選,學識水平較高,思想比較解放,視野比較開闊,平均年齡35歲(30歲以下的占19.3%,30-40歲的占67.87%,41歲以上的占12.83%);碩士研究生占14.07%,博士研究生占2.24%;學習或從事經濟、金融、法律、社會管理等專業的占51.93%;來自外地的占16.65%;女干部和非中共黨員干部分別占27.90%、14.20%。其中,46名省管領導干部平均年齡40.4歲,最大的50歲,最小的33歲;碩士研究生占56.5 %,博士研究生占30.4%;學習或從事經濟、金融、法律、社會管理等專業的占50%;具有國外留學或工作經歷的占19.6%;來自中直機關和外省區市的干部占32.6% ;有基層領導經歷的占70%,進一步優化了領導班子結構,為全省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必將有力地推動吉林振興發展。為使公選干部盡快熟悉省情、了解崗位要求、明確工作方向,省委重視加強公選干部的崗前培訓。在搞好發展形勢教育和干事創業激勵教育的同時,重點進行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領導實務案例、心理素質和廉政建設等方面的培訓,保證公選干部真正干得了、干得好。
潮來萬舸競,風正好揚帆。這次省、市、縣聯動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充分展現了省委海納百川、不拘一格選賢才的開放胸襟,求賢若渴、廣聚天下英才的宏大氣魄,積極深化改革、優化用人環境的創新舉措。這次公選既是省委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求賢令”,也是推動“科學發展、加快振興、富民強省”的“點將臺”。我們期待并相信,通過這次公選,一定會有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在吉林振興發展的偉大實踐中大顯身手、建功立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