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公共基礎知識
第一章衛生法律法規第一節 衛生法中的法律責任一、法律責任的概念法律責任,即行為人由于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于法律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后果。衛生法上的法律責任即由于行為人違反衛生法的相關規定而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二、衛生法中的法律責任的內容(一)衛生法中的民事責任衛生法中的民事責任,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等平等主體間因違反衛生法中有關民事方面的法律規范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二)衛生法中的行政責任衛生法中的行政責任,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因違反衛生法中有關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規范,尚未構成犯罪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三)衛生法中的刑事責任衛生法中的刑事責任,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違反刑事法律規定,后果嚴重構成犯罪者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第二節 傳染病防治法律制度一、法定傳染病的分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三節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法律制度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概念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已經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的、對公眾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的傳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疫病, 還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發公共事件。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類型重大損失的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的疫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發公共事件。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與應急準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制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機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儲備制度;急救醫療服務網絡建設。四、報告與信息發布(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制度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突發事件應急報告規范,建立重大、緊急疫情信息報告系統。(突發事件監測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和有關單位發現有需要報告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當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2小時內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并同時向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后2小時內向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后2小時內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1小時內,向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在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向國務院報告。)(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發布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向社會發布突發事件的信息。必要時,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向社會發布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信息。五、應急處理政府對突發衛生事件的應急管理職責;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的應急處理職責;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專業技術機構的應急處理職責;公安機關的強制執行職責;其他政府部門的職責。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第四節 藥品管理法律制度一、醫療機構的藥劑管理(一)醫療機構藥劑技術工作人員的規定醫療機構必須配備依法經過資格認定的藥學技術人員。(二)醫療機構配制制劑的規定二、相關法律責任(一)行政責任對于違反藥品管理法律法規的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經營企業、醫療機構可以處以警告、罰款、沒收藥品和違法所得、責令停產、停業整頓、吊銷許可證等行政處罰。(二)民事責任藥品生產企業、經營企業、醫療機構違反法律規定,給藥品使用者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三)刑事責任生產、銷售假藥罪;生產、銷售劣藥罪;非法提供麻醉藥品、精神藥品罪;受賄罪;瀆職罪。
第五節 醫療事故處理法律制度一、醫療事故的概念與分級(一)概念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二)分級根據對患者人身造成的損害程度,醫療事故分為四級:一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殘疾的;二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的;三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輕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的;四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明顯人身損害的其他后果的。二、醫療事故的構成要件與排除(一)醫療事故的構成要件1.醫療事故的主體是合法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2.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違反了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3.醫療事故的直接行為人在診療護理中存在主觀過失;4.患者存在人身損害后果;5.醫療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二)不屬于醫療事故的情況1.在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緊急醫學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2.在醫療活動中由于患者病情異常或者患者體質特殊而發生醫療意外的;3.在現有醫學科學技術條件下,發生無法預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4.無過錯輸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5.因患方原因延誤診療導致不良后果的;6.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一)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機構的設置與分工醫患雙方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委托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設區的市級地方醫學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管轄的縣(市)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再次鑒定工作。必要時,中華醫學會可以組織疑難、復雜并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醫療事故爭議的技術鑒定工作。(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程序1.鑒定程序的啟動衛生行政部門啟動: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于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后,對不能判定是否屬于醫療事故的,應當依照條例的有關規定交由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當事人申請:發生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申請衛生行政部門處理的,應當提出書面申請。申請書應當載明申請人的基本情況、有關事實、具體請求及理由等。當事人委托:醫患雙方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委托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2.成立鑒定專家組3.收集材料4.聽取陳述答辯5.作出結論
第六節 醫療侵權法律制度一、醫療侵權的歸責原則過錯責任原則為主,特殊情況下實行過錯推定原則(以下情況:醫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二、侵權責任法規定的醫方義務與侵權法律責任告知義務及其法律責任;診療義務及其法律責任;醫藥相關制品質量保證義務及其法律責任;病歷資料填寫、保管及提供義務與法律責任;對患者隱私的保護義務;不實施不必要檢查的義務;緊急情況下的救治義務。三、醫療機構的免除賠償責任事由(一)患者或者其近親屬不配合醫療機構進行符合診療規范的診療如果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也有過錯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二)醫務人員在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下已經盡到合理診療義務(三)限于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診療四、患方的法律責任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干擾醫療秩序,妨害醫務人員工作、生活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五、醫療損害賠償范圍(一)對直接受害人的賠償范圍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費;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精神損害費(二)對間接受害人的賠償范圍喪葬費;死亡賠償金;被扶養人生活費;精神損害費
第二章醫學倫理道德第一節 醫學倫理學概述一、醫學倫理學的概念醫學倫理學是以醫德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是運用一般倫理學原理和主要準則,在解決醫學實踐中人們之間、醫學與社會之間、醫學與生態之間的道德問題而形成的學說體系,是醫學與倫理學相互交叉的新興學科。二、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一)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對象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醫學實踐中所有的醫德現象。具體研究對象主要涉及醫患之間的道德現象、醫際之間的道德現象、醫社之間的道德現象、醫學科研道德現象、生命道德現象五大課題。(二)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內容醫德基本理論;醫德規范體系;醫德實踐規律和醫德現實難題。
第二節 醫德基本原則與規范一、醫德基本原則(一)醫德基本原則的概念醫德基本原則是醫德規范體系中居統帥和主導地位的最高規范,簡稱醫德原則。它是某一醫學發展階段及特定社會背景之中的醫德基本精神的集中反映,是醫德規范體系構建基礎和直接根據,是調節各種醫德關系都須遵循的根本準則和最高要求。(二)我國當代醫德基本原則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身心健康服務。(三)醫德基本原則內涵1.知情同意2.醫療最優化3.醫療保密4.生命價值(四)生命倫理四原則1.尊重原則2.不傷害原則3.有利原則4.公正原則二、醫學道德規范(一)醫學道德規范的概念醫學道德規范是在醫療活動中應遵守的倫理標準或準則,它是在醫德原則的指導下,協調醫務人員人際關系及醫務人員與社會關系的行為準則或具體要求,也是培養醫務人員醫德品質的具體標準,簡稱醫德規范。(二)醫德規范的作用1.醫學道德準則體系中的構成主體2.醫德規范是進行醫學道德評價的直接尺度3.醫德規范是實施醫院管理的重要依據4.醫德規范是醫學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三)醫德規范的主要內容1.以人為本,救死扶傷2.鉆研醫術,精益求精3.平等交往,一視同仁4.舉止端莊,語言文明5.廉潔行醫,遵紀守法6.誠實守信,保守醫密7.互尊互學,團結協作8.樂于奉獻,熱心公益
第三節 醫療人際關系倫理一、醫患關系倫理(一)醫學關系中的醫患關系1.醫患關系的概念醫患關系是指醫方與患方在醫療實踐活動中基于病人健康利益所構成的的一種醫學人際關系。2.醫患關系的內容醫患關系分為技術關系與非技術關系,非技術關系包括道德關系、經濟關系、價值關系和法律關系。3.醫患關系的性質醫患關系是信托關系和契約關系4.醫患關系特征(1)醫患雙方目的的共同性(2)醫患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3)醫患雙方利益的一致性。(二)醫患關系模式1.醫患關系模式概念醫患關系模式是指在醫療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描述和概括醫患關系的標準樣式。2.常見醫患關系模式(1)維奇模式:純技術模式,權威模式,契約模式。(2)布朗斯坦模式:傳統模式,人本模式。(3)薩斯—荷倫德模式:主動——被動型,指導——合作型,共同參與型。(三)醫患沖突1.醫患沖突的原因(1)社會方面的因素(2)醫院管理方面的因素(3)醫務人員方面的因素(4)患者方面的因素2.醫患和諧的倫理訴求(1)完善和諧醫患關系的制度設計(2)完善和諧醫患關系的醫院規章建立(3)強化醫師職業倫理精神(四)醫患溝通1.醫患溝通概念醫患溝通是指在醫療衛生保健工作中,醫患雙方圍繞疾病的相關問題,以醫方為主導,通過有效的多途徑的信息交流,科學地引導病人及家屬認定治療方案及配合治療,使醫患雙方形成互信理解的合作關系的過程。2.醫患溝通的倫理意義(1)實踐“人是目的”的倫理價值(2)發揮道德情感的專遞作用(3)推動人道主義精神的發展(4)促進醫患雙方道德境界的提升3.倫理在醫患溝通中的作用(1)奠定醫患溝通的思想基礎(2)營造醫患溝通的良好氛圍(3)提供醫患溝通的行為準則4.醫患溝通的倫理考量(1)溝通缺失,醫患之間彼此失去信任(2)溝通簡單,患者知情同意權得不到實現(3)溝通不暢,患者對健康期望值過高5.醫患溝通的倫理準則(1)尊重(2)有利(3)公正(4)誠信6.醫患溝通的倫理目標(1)增進醫患互信(2)體現人文關懷
二、醫際關系倫理醫際關系是指醫療實踐中醫務人員之間的關系。醫際關系的內容:醫生與醫生的關系,醫生與護士的關系,醫護人員與醫技人員的關系,醫務人員與管理、后勤人員的關系。(一)醫際關系的主要特點1.醫際關系的協同性2.醫際關系的平等性3.醫際關系的綜合性4.醫際關系的同一性(二)醫際沖突的主要原因1.醫德滑坡2.管理問題3.利益沖突4.傳統觀念的作用5.社會不正之風的影響(三)醫際和諧的倫理訴求1.人格上的相互尊重2.工作上相互支持3.學術上堅持真理三、醫社關系倫理醫社關系是指醫務人員與社會之間、醫療衛生部門與社會有關部門之間的群體性關系。(一)醫社沖突的主要原因1.供需矛盾2.行為異常3.生存環境與生活習慣的影響4.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引發的醫療實踐中的難題5.社會改革與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的影響(二)醫社和諧的倫理訴求1.社會公益第一原則2.互惠互利原則3.社會效益優先原則
第四節 臨床診療倫理一、一般臨床診療倫理(一)臨床診療的道德要求1.既要關注疾病,又要關心病人2.既要發揮醫務人員的主導性,又要調動病人的主體性3.既要維護病人利益,又要兼顧社會公益4.既要開展軀體疾病服務,又要開展心理和社會服務(二)臨床診斷倫理原則1.及時診斷原則2.準確診斷原則(三)臨床治療倫理原則1.生命至上原則2.有效原則3.自主原則4.擇優原則二、臨床診斷的道德要求(一)問診的道德要求1.舉止端莊、態度和藹2.語言得當 ,通俗易懂3.耐心傾聽,正確引導4.專心致志,慎言守密(二)體檢的道德要求1.全面系統,認真仔細2.關心體貼,減少痛苦3.尊重患者,注意保密(三)輔助檢查的道德要求1.綜合考慮、合理選擇2.知情同意、盡職盡責3.科學分析、切忌片面三、臨床治療的道德要求(一)藥物治療的道德要求1.對癥下藥,因人施治2.合理配伍,適時調整3.藥以致用,藥盡其用4,忠于職守,從嚴管理(二)手術治療的道德要求1.高度重視,充分準備2.嚴肅認真,精益求精3.齊心協力,密切配合4.嚴密觀察,加強監護(三)康復治療的道德要求1.高度同情,理解尊重2.體諒寬容,耐心幫助(四)心理治療的道德要求1.真誠相待,取信病人2.全面了解,統籌治療3.明確診斷,靈活施治4.注重修養,寬容仍讓(五)急救治療的道德要求1.分秒必爭,全力以赴2.常備不懈,沉著冷靜3.集思廣益,團結協作4.優化技能,強化功底5.人性服務,呵護心靈6.膽大心細,堅守慎獨
第五節 臨終關懷與死亡的倫理一、臨終關懷倫理(一)臨終關懷的概念指現代醫學治愈無望的患者提供緩解極端痛苦,維護生命尊嚴,幫助臨終者安寧走完生命最后歷程,對于臨終者家屬提供包括居喪在內的生理和心理關懷的一系列立體化社會衛生保健服務。(二)臨終關懷的倫理原則1.照護為主的原則2.全方位服務的原則3.人道主義原則4.適度治療原則5.注重心理需要的原則(三)臨終關懷的倫理意義1.臨終關懷符合生命價值論和公益論原則,體現了生命神圣、質量和價值的統一,強調義務論和公益論的統一2.臨終關懷是現實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3.臨終關懷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臨終關懷避開了安樂死的道德難題二、安樂死倫理(一)安樂死概念在病人身患無法治愈的疾病、已瀕臨不可逆轉的死亡且備受病痛折磨,為消除其肉體和精神痛苦,應其要求,應用醫學手段使其無痛苦地結束生命的死亡方式。(二)安樂死的倫理紛爭1.贊成安樂死的觀點(1)符合病人自身利益(2)尊重病人死亡方式的選擇(3)體現了生命價值原則(4)有利于衛生資源的合理分配2.反對安樂死的觀點(1)安樂死有悖傳統醫德(2)安樂死侵犯人的權利(3)安樂死有礙醫學科學的發展(4)安樂死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到目前為止,全球僅荷蘭和比利時安樂死已合法化。三、死亡倫理(一)死亡標準心肺死亡標準和/或腦死亡標準目前世界各國一元死亡標準和二院死亡標準兩種形式并存。有的國家采用一元的心肺死亡標準,即心肺死亡是判斷死亡的唯一條件,如我國;有的國家采用一元的腦死亡標準如芬蘭,將腦死亡作為確定為判斷死亡的唯一條件。但多數國家采用兩個標準并存的形式。(二)確立腦死亡標準的倫理意義1.有利于科學地判定死亡,更好地維護生命的尊嚴2.有利于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利用3.有利于器官移植的開展4.有利于道德和法律責任的確定
第六節 公共衛生倫理一、公共衛生倫理的概述(一)公共衛生,是預防疾病、延長人的壽命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門科學,又稱公共健康,概念的提出是針對傳統注重個體健康而言。(二)公共衛生工作特點1.工作對象的群體性2.工作結果的統計性3.工作過程的公眾性。(三)公共衛生工作道德特點1.道德目標的超前性2.道德目標的社會性3.道德目標評估的滯后性(四)公共衛生工作者的道德責任1.自覺地以大衛生觀指導職業活動2.以健康教育為工作重點3.以維護公共衛生和實現預防保健為最終工作目標二、公共衛生工作的倫理原則(一)效用原則(二)公正原則(三)互助原則(四)尊重原則
第七節 醫學科研倫理一、醫學科研倫理(一)醫學科研基本特點1.研究對象的特殊性2.研究對象的差異性3.研究過程的復雜性4.研究內容的廣泛性5.研究結果的兩重性(二)醫學科研倫理概念醫學科研倫理又稱醫學科研道德,是指醫學科研領域中醫德現象的總和,是調整各種科研利益關系,解決各種倫理問題所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三)醫學科研倫理意義1.推動醫學科研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2.處理醫學科研利益關系的重要規范3.把握醫學科研方向的重要思想保障4.進行醫學科研評價的重要標準(三)醫學科研中的倫理矛盾1.研究主體與研究對象之間的利益矛盾2.研究對象的權益與醫學科學發展之間的利益矛盾3.研究者群體內部的利益矛盾(四)醫學科研的倫理準則1.熱愛科學2.實事求是3.獻身事業4.勇于創新5.團結協作二、人體實驗倫理(一)人體實驗概念人體實驗是指以人為受試對象,用人為的實驗手段,有控制地對受試者進行科學考察和研究的活動過程。(二)人體實驗的倫理意義1.人體實驗是醫學的起點和發展手段2.人體實驗是醫學基礎理論研究和動物實驗之后,常規臨床應用之前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也是醫學實驗的最后階段(三)人體實驗的道德原則1.正當目的原則2.知情同意原則3.維護受試者利益的原則4.社會需要原則(四)人體實驗的國際法規1.《紐倫堡法典
四、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一)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倫理人類胚胎干細胞是指從人的早期胚胎中提取的一種細胞,它具有“發育全能性”的功能,能分化成人體的200多種細胞,形成機體的任何組織器官。1.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的意義(1)細胞分化機制的研究(2)人胚胎發育及疾病發生發展的有關研究(3)新藥研制和開發(4)癌癥的治療(5)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等多種疾病的治療2.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和應用的倫理原則(1)尊重原則(2)知情同意原則(3)安全和有效原則(4)防止商品化原則。(二)克隆技術研究倫理克隆技術指在人工干預和控制條件下實現使生物無性繁殖的過程及結果。1.克隆技術研究的倫理意義(1)有利于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2)有利于人類醫療科學的發展2.克隆技術研究的倫理問題(1)改變生物的多樣性問題(2)胚胎克隆問題(三)人類基因研究和應用倫理1.人類基因研究和應用中的倫理問題(1)基因隱私問題(2)基因歧視問題(3)改變人類的多樣性問題2.人類基因研究和應用中的倫理原則(1)無傷與有利原則(2)知情同意原則(3)保密原則(4)公正原則第八節 醫務人員醫學倫理素質的養成與行為規范一、醫學道德修養醫學道德修養概念:是醫務人員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磨煉,把社會主義醫學道德基本原則的規范轉化為個人醫學道德品質的過程。醫學道德的修養原則:主體性原則;實踐性原則;自律與他律相統一原則。醫學道德修養的方法:躬親實踐,勤于學習,堅持內省,積善成德,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醫德境界含義:醫務人員從一定的醫德觀念出發,在醫德修養過程中所形成的醫德修養水平和醫德品質狀況。醫德境界的層次:以醫謀私的醫德境界;以醫謀生的醫德境界;以醫為業的醫德境界;為醫奉獻的醫德境界。二、不同病期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干預(一)急性期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干預(二)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干預(三)康復期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干預三、特殊患者的心理問題及干預(一)手術患者心理問題及干預(二)臨終患者心理問題及干預(三)癌癥患者心理問題及干預(四)器官移植患者心理問題及干預(五)醫療美容領域中的心理問題及干預四、心理護理概述(一)心理護理的概念和特點(二)心理護理的原則(三)心理護理程序
第四節 醫務人員職業壓力緩解與心理素質培養一、醫務人員職業壓力緩解(一)醫護人員職業壓力現狀(二)醫護人員職業壓力原因(三)醫務人員緩解職業壓力的措施二、醫務人員心理素質培養(一)醫務人員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二)醫務人員良好心理素質培養的原則(三)醫務人員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