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對華裔學生的傷害不可忽視。
“聽大人說,‘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去;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去’。”華裔學生小姜說。
小姜的感嘆不無道理。美國紐約亞美法律援助處(AALDEF)和非營利組織錫克聯盟(Sikh Coalition)9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半數亞裔學生在學校中遭受偏見欺凌。而華裔學生是受欺凌群體中的一員。
邊緣群體受欺負
《世界日報》稱,在一些華裔學生屬“絕對少數”的學區,他們被列入“邊緣群體”,受到大多數學生的孤立;即便是華裔學生眾多的學區,他們的午餐錢被搶,搭校車時遭遇“夾塞兒”亦是司空見慣;更有不少新移民華人學生在校園被公開稱作“土包子”,遭受歧視。
半年前,14歲的男孩小東隨爸爸從中國大陸移民到美國。由于他所在的美國中學鮮見華人面孔,英文蹩腳的他很快成為同學取笑的對象。有些同學不僅侮辱性地叫他“中國佬”、“書呆子”等,還會有意無意地推他,絆倒他,倒掉他的午餐等等。
即使是從小在美國生長的華裔,也免不了遭到欺負。16歲華裔小陳就是個典型例子。由于父親工作變動,她轉到科羅拉多州的新學校上學。在這所當地知名的高中里,亞裔學生不超過5人,小陳很快成為班上的“異類”。她的一舉一動都被同學嘲諷為“土包子”。
實際上,不少來美多年的新移民學生表示“沒有美國朋友”。他們聚在一起,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如何抱團,合作起來,不被欺負。
欺凌行為不少見
華裔孩子身為少數族裔,在學校會經常受到比他們有錢或身材高大的白人、黑人或者西班牙裔人的欺負。一方面,父母在外國忙著打拼,忙于工作,沒有精力顧及他們;另一方面,美國學校也不大管孩子上課以外的行為。
亞太裔學生在學校里遭受欺壓問題由來已久,2002年布魯克林的拉菲逸高中就因學校欺凌問題被關閉。當時來美僅兩年的華人學生鄭小果,被6名非洲裔學生毆打重傷住院,該地區華人聯合會為受害華裔學生爭取權益,積極與區議員合作,成功將欺凌學生繩之以法,并促成教育局嚴正評估拉菲逸高中的校園安全。
美國聯邦司法部司法統計署公布的數據顯示,大多數美國學生認為學校越來越不安全,每4名學生中,就有一人遭遇過欺凌;每5名學生中有一人承認,自己曾有過欺凌行為;在美國的初中和高中,每個月有28.8萬名學生在欺凌事件中遭受肢體攻擊;86%的校園槍擊事件與欺凌復仇相關。而新移民和少數族裔學生,更常常是欺凌事件的受害者。
積極溝通保自身
華人學生在語言、環境的雙重壓力下,往往表現得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很容易成為同學欺負的對象。同學之間打鬧是常事,下課時,有同學故意伸出腿絆人一跤、打球時故意朝臉上扔過去,這些小惡作劇,時間長了,也會給被欺負的學生留下心理陰影。
有教育專家稱,遭遇欺凌的華裔學生應及時向學校反映,尋求學校相關部門的幫助。但部分學校對校園欺凌案并不重視。如果學校置之不理,還可以向當地華人社團或執法部門求助,切勿忍氣吞聲,息事寧人。
在中國學習的美國人布萊恩曾在網上發帖,稱他在學校的時候,盡力不去理睬欺凌者的行為。如果欺凌者發現欺負別人再沒什么勁的話,通常他們就不會再欺負你了。
當然,如果華裔學生在外國受欺負,千萬不要獨自忍受,要積極和同學朋友溝通,和學校溝通,和家長溝通,運用制度武器保護自己。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