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cite><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video></var>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strike></var>
<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ideo></cite><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cite>
<var id="ddhtb"></var>
<cite id="ddhtb"></cite>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ins id="ddhtb"><span id="ddhtb"></span></ins>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menuitem><menuitem id="ddhtb"><span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span></menuitem>
<ins id="ddhtb"><noframes id="ddhtb">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span id="ddhtb"><var id="ddhtb"></var></span></var>
<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2010年云南省教師資格考試小學心理學真題及答案

首頁 > 

公務員

 > 云南

 > 2010年云南省教師...

2010年云南省教師資格考試小學心理學真題及答案

不定向選擇題 (30分)

1、學與教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由( )這幾種活動過程交織在一起。 A、學習過程 B、實踐過程 C、教學過程 D、評價╱反思過程 2、20世紀60的年代以來,隨著控制論功能模擬思想向心理學的滲透,終于找到了確立心智技能操作原型的( )。 A、心理模擬法 B、檢驗修正模型 C、探究合作法 D、實驗控制法 3、布魯納認為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有( ) A、動機原則 B、結構原則 C、程序原則 D、強化原則 4、屬于發散思維的主要特征的有( ) A、流暢性 B、變通性 C、探究性 D、獨創性 5、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模式主要有( ) A、指導模式 B、治療模式 C、發展模式 D、社會影響模式 6、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要和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的成長劃分為( )幾個階段。 A、關注成績 B、關注生存 C、關注情境 D、關注學生 7、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最早由( )提出。 A、奧蘇貝爾 B、班杜拉 C、馬斯洛 D、陸欽斯 8、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過程經歷( )幾個階段。 A、認知 B、依從 C、認同 D、內化 9、學習策略的幾種成分是( ) A、認知策略 B、調節策略 C、元認知策略 D、資源管理策略 10、自我肯定行為主要表現在( )幾個方面。 A、請求 B、拒絕 C、能自我安慰 D、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情感 11、問題解決的特點有( ) A、目的性 B、認知性 C、序列性 D、獨創性 12、我國心理學家主張把學生的學習分為( )幾類。 A、道德規范的學習 B、知識的學習 C、技能的學習 D、行為規范的學習 13、影響心理健康的個體心理因素主要有( )。 A、自卑 B、心理沖突 C、特殊的人格特征 D、剛愎自用 14、關于反思的方法,屬于布魯巴奇等人在1994年提出的有( ) A、反思日記 B、詳細描述 C、交流討論 D、行動研究 15、( )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從“人是一個生物的存在”這個角度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心理學體系。 A、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學

16、在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中,( )階段的標志是“守恒”觀念的形成。 A、感知運動階段(0-2歲) B、前運算階段(2-7歲) C、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D、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 17、一位同學智力年齡為12,實際年齡為10,這位同學屬于( ) A、正常兒童 B、智力超常兒童 C、弱智兒童 D、品德良好兒童

18、知道了“長方形的四個頂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長方形一個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個頂角都是直角”。這種同化模式屬于( ) A、上位學習 B、下位學習 C、組合學習 D、推理學習 19、陳述性知識的表征形式是( )。 A、命題網絡 B、產生式系統 C、圖式 D、認識結構 20、屬于操作技能的特點的有( ) A、內潛性 B、簡縮性 C、展開性 D、客觀性 21、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 ) A、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 B、替代經驗 C、言語暗示 D、情緒喚醒 22、相同要素說是由( )提出,是對形式訓練說的一種挑戰。 A、桑代克 B、伍德沃斯 C、奧蘇貝爾 D、賈德 23、兒童多動綜合征是小學生中最為常見的一種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動過度為主要特征的行為障礙綜合征。高峰發病年齡為( )。 A、4—6歲 B、6—8歲 C、8---10歲 D、10—12歲 24、( )心理問題的現象包括反復玩弄手指,搖頭,走路時喜歡反復數欄桿、觸摸路旁的燈柱、踩路沿走等。 A、兒童多動綜合征 B、學習困難綜合征 C、兒童厭學癥 D、兒童強迫行為 25、全身松弛訓練中“緊張---松馳”對照訓練是最常見的一種,由( )創立。 A、羅森塔爾 B、弗洛尹德 C、雅各布松 D、皮亞杰 26、俄國教育家( )于1867年—1869年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對象

參考答案:

不定向選擇題 (30分)

1、ACD 2、A 3、ABCD 4、ABD 5、ABCD 6、BCD 7、B 8、BCD 9、ACD 10、ABD 11、ABC 12、BCD 13、BC 14、ABCD 15、D 16、C 17、A 18、B 19、A 20、CD 21、ABCD 22、AB 23、C 24、D 25、C 26、A 27、ABC 28、BCD 29、ACD 30、BCD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二、填空題 (15分)

1、( )被認為是創造性思維中的核心方法。 2、學習動機是由(學習需要)和( )兩個方面構成。 3、波斯納提出一個教師成長公式:( )。 4、心理輔導的目標:第一是學會調適,這是基本目標,包括調節與適應;第二是( ),這是高級目標。 5、一種學習中習得的具體的、特殊的經驗直接遷移到另一種學習中去,或經過某種要素的重新組合,以遷移到新情境中去叫做( )遷移。 6、對學習遷移現象最早做出系統解釋的是( )。 7、加涅按學習結果分類為言語信息的學習,智慧技能的學習,( )的學習,態度的學習,運動技能的學習。 8、學生的年齡差異主要體現在( )的差異。 9、柯爾伯格研究道德發展的方法是兩難故事法,而皮亞杰采用的是( )故事法。 10、概念學習有兩種主要方式即( )和(概念同化) 11、桑代克根據實驗提出的學習定律中,( )是最重要的學習規律。 12、布魯納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為( )。 13、陸欽斯的( )是定勢影響遷移的一個典型例證。 14、皮亞杰認為,適應包括( )和(順應)兩種作用和過程。 15、( )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三、判斷對錯并做簡要說明 (25分)

1、 態度與品德實質相同,沒有區別。 2、 根據羅森塔爾效應,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一定能產生相應的效應。 3、 人類學習和學生學習之間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 4、 高智商不是高創造性的充分條件,但是必要條件。 5、 所謂心理健康,就是是無心理疾病。

四、簡答題(20分)1、什么是微格教學?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小學教師進行那些角色創新? 3、說明頭腦風暴訓練的基本思路與做法? 4、學習策略的特征是什么? 5、操作技能的培訓要求是什么?

五、論述題 (30分)1、 結合實際情況,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態度和品德? 2、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參考答案:

二、填空題 (15分)

1、類比思維 2、誘因 3、經驗+反思==成長 4、尋求發展 5、具體 6、形式訓練說(或官能說) 7、認知策略 8、思維水平 9、對偶 10、概念形成 11、效果律 12、認知—結構論(或認知發現說) 13、量杯實驗 14、同化 15、性格

上一頁[1][2][3][4]下一頁

三、判斷對錯并做簡要說明 (25分)

1、 錯誤。二者實質相同,但有一定的區別(1)涉及的范圍不同:態度涉及的范圍較大,其中只有涉及道德規范的穩定的態度才能稱為品德。比如我們常說某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但這并不等于他品德不良。(2)價值的內化程序不同。態度的內化水平由低到高:接受、反應、評價、組織、性格化。其中只有價值觀念經過組織且已成為個人性格的一部分時的穩定態度才能被稱為品德。

2、 錯誤。在實際的教育情境里,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并不一定會發生自我應驗的預言效應。因為教師期望效應的發生,既取決于教師自身的因素,也取決于學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認知水平、歸因風格和自我意識等眾多心理因素。

3、 正確。人類學習和學生學習之間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學生的學習既與人類的學習有共同之處,但又有其特點:首先,以間接經驗的掌握為主線;其次,具有較強的計劃性、目的性和組織性;第三、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

4、 正確。創造性與智力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二者既有獨立性,又在某種條件下具有相關性。(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創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創造性,也可能有低創造性(3)低創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創造性者必須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即高智商不是高創造性的充分條件,但是必要條件。

5、 所謂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心理健康是指個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以及妥善地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至少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無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種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

四、簡答題(20分)

1、指以少數的學生為對象,在較短的時間內(5—20分鐘),嘗試小型的課堂教學,可以把這種教學過程攝制成錄像,課后再進行分析。這是訓練新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

2、一、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型教師轉到“激趣、啟思、導疑”型教師。二、由命令主導型教師變為指導幫助型教師。三、由被動闡釋、執行型教師轉向主動研究、決策型教師。四、由單一學科型教師轉向綜合專家型教師。

3、通過集體討論,使思維相互撞擊,迸發火花,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具體應用時,應遵循四條原則:一是讓參與者暢所欲言,對提出的方案暫不作評價或判斷;二是鼓勵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的觀點;三是以獲得方案的數量而非質量為目的,即鼓勵多種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勵提出改進意見或補充意見。可以先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后鼓勵每個學生從自己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集體討論可以拓寬思路,產生互動,激發靈感,進而提高創造性。

4、四個特征:第一,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完成學習目標而積極主動地使用的;第二、是有效學習必需的;第三、是有關學習過程的;第四、是學習者制定的學習計劃,由規則和技能構成。

5、(一)準確地示范與講解(二)必要而適當的練習(過度學習是必要的,但注意有時引起學生疲勞也不好)(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饋(內部反饋和外部反饋)(四)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

五、論述題 (30分)

1、一、有效的說服。不僅要以理服人,還要以情動人。

二、樹立良好的榜樣。班杜拉的大量實驗表明,榜樣在觀察學習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利用群體約定:經集體成員共同討論決定的規則、協定,對其成員有一定的約束力,易使成員承擔執行的責任。

四、價值辨析:討論交談等。一種觀念要成為個人的道德價值觀念,必須經歷三個階段七個子過程:選擇(1、自由選擇;2、從多種可選范圍內選擇;3、充分考慮各種選擇的后果之后再進行選擇)、贊賞(4、喜愛自己的選擇并感到滿意。5、愿意公開承認自己的選擇)、行動(6、按自己的選擇行事;7、做為一種生活方式加以重復)。整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賦值過程”

五、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獎勵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獎勵:首先,要選擇、確定可以得到獎勵的道德行為,其次,應選擇、給予恰當的獎勵物;再次,應強調內部獎勵。懲罰:當不良行為出現時,兩種方式:一是給予某種厭惡刺激,如批評、處分、輿論譴責等;二是取消個體喜愛的刺激或剝奪某種特權等,如不許參加某種娛樂性活動。應嚴格避免體罰或變相體罰。懲罰不是最終目的,給予懲罰時,還要給學生指明改正的方向。

另外,角色扮演、小組道德討論也有效。

2、一、適當地開展學習競賽:(一)競賽的作用:1、積極作用:在其他條件相等時,個人競賽比團體競賽效果好。2、消極作用:(1)使學習遲緩的人喪失信心(2)對于知道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成功的人缺乏激勵。(3)對某些人有過分的壓力(4)對不合作是一種鼓勵。此外,還表現在大多數學生會產生失敗感。(二)運用原則:1、要慎用少用。2、要注意方式:一方面題目不宜過難,另一方面不宜只在少數優秀學生中進行。(1)按能力分組競賽(2)鼓勵學生自己和自己競賽。用昨天和今天比。

二、正確運用獎勵和懲罰:(一)作用:一般說來,應獎勵多于懲罰。獎勵過多也有負面作用。批評更不宜過多,但是適當的批評,尤其對成績好的學生的批評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對學生有促進作用,但運用不當,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后果。(二)應注意的問題:1、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獎懲觀:把獎勵與懲罰看成是增強學習積極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2、獎勵與懲罰一定要公正、適當。另外獎勵的方式應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3、獎懲應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特點和性別差異。

三、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一)學習結果反饋的激勵作用(二)反饋的原則:1、學習結果的反饋要及時。2、學習結果的反饋要具體。如作文只指優良等,不如用眉批、評語等形式指出優點及不足。

四、指導學生對學習結果進行正確歸因(適當擴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